高校更名也是一种鞭策

16.09.2015  01:2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印发《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显示2015年列入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36所,其中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新设本科高校17所,合并调整高校1所。18所中,广东就有3所,分别是广东药学院申请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申请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医学院申请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最初的高校更名曾多次引发热议,随着更名的日益频繁,社会对于高校更名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但每年的招生季,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想方设法搜集各种资料,为填报志愿深挖目标高校的“前世今生”。查阅高校更名史,不外乎四种类型: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学校更名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更名;学校为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去掉校名中机械、化工、农林等字眼,替换为文理、科技、经管等时髦词语。这些特点在此次的更名公示名单中都有体现。尽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为有的人反对大学更名的绝好例证,试图说明“学院并不比大学差”,并认为一所大学的校名,其实就是它的无形资产,早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志。但不可否认,更名可能带来的红利,是引发高校竞相更名的绝对原因。最典型的是,在高校录取中省内外高校缺档或“压线低空飞行”的,有不少是校名中含“”、“学院”字样的学校,或者校名标明地处较偏远之处。足可见校名是否讨人喜欢,的确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吸引力。对此,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章开沅也曾专门撰文表示,“学院”称呼的存在确实严重影响着招生。

  事实上,高校改名有些也是因为形势的需要,学校办学水平上了等级,更名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客观条件造成的更名,应当抱以宽容的心态。这说明高校是在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有不少高校的确是在长期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之后,最终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更上一层楼,盼来如愿以偿的更名,实现学校与学生两者的双赢。尤其对于“学院”变更为“大学”,则属于最靠谱的更名。根据我国政策,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

  社会应该对高校更名行为予以宽容,但对于成功更名的高校而言,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校名的变更。换汤的同时也要换药,关注外在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在的提升。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自身必须尽快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理顺党政、学术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运行机制。总的来说就是要按大学章程办学,用它来约束大学,包括大学组织机构和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办学理念与长远规划的前瞻性,以及大学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和实施中的精细化。大学应始终站在社会引领者的地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首要的是提炼凝结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进而确立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使自身具备独立的“”与独特的“”。

  高校更名,是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肯定,也应视为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与活力的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