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高考失利咋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6月24日是查询高考成绩的日子,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随即公布。合肥一位考生疑因成绩不理想,查得分数几小时后,从27楼坠落。知情者称,死者是一名高三毕业生,今年18岁,曾在省城一所名校读高中。“上午放榜,他成绩不理想,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发生悲剧。”(6月25日《安徽商报》)
任何一条生命的陨殁都让人悲恸,但如果仅仅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一时无法接受”而选择自杀,那么如此死法实在轻于鸿毛,其对待生命的态度更是令人扼腕。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日本东京大学一名高材生毕业后报考某公司,结果落选了,竟轻生自杀,幸亏被救。而这时传来消息,说他是该公司考分第一,只是由于计算机发生错误,才漏了他,他高兴极了。正在他准备去就职时,又接到通知:他被解雇了。原因是公司认为,尽管他知识水平很高,但一点点生活的打击也承受不了,又怎能指望他来公司承担重任呢?
用这个故事来照应这名跳楼的高中生,或许有些残忍,但其背后的某种相似性,却不得不需要引起重视。要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高考失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每一次失败都要死要活,那人生之路又怎能走得长远?事实上,在今天这个时代,应对高考失利的替代方案其实有很多,比如选择复读,或者将来通过考研“更上层楼”,放着这些活路不走非要“一死了之”,不说是懦夫的行为,至少也表明该学生缺乏一颗“强大的内心”。
问题是,缺乏“强大内心”的学生岂止一二?这些年,几乎隔三差五我们就会听到有学生跳楼的新闻,有的是因为考试考砸了,有的是因为不堪学业重负,有的甚至仅仅因为遭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而“一时想不开”……相比连年下降的学生体质,其不堪一击的娇嫩内心或许是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实,没有谁天生具备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屡败屡战”者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屡战屡败”的挫折。遗憾的是,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一方面,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都缺乏基本的尊重,而挫折教育的阙如又令他们常常难以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失败;而另一方面,繁重的学业压力又逼得他们不得不时刻处在高强度的竞争氛围内,其结果自然是一遇挫折首先就想到“死了算了”。
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数据。事实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这其中,学习压力过重排在第一位,比例高达45.5%。可见,尽早开展生命教育、纾解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问题。任由高考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会令一个个原本美满的家庭由此破碎,同时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