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高考改革刚性需防“改革意愿”软钉子

16.01.2014  21:08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5日在此间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袁贵仁说,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相关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台试点“实施办法”。(新华网1月15日)

  高考改革在万众关注下终于揭开面纱。包括“1+5”改革思路,总体上让公众看到了改革步伐已经踏出,看到了前景与希望。但与此同时,教育部长袁贵仁也强调,“高考改革事关重大,我们强调有意愿、有条件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如何在改革目标确定和推进改革意愿这个关系上实现突破,将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试金石,换句话说,需防高考改革刚性与改革意愿和条件这枚软钉子。

  高考改革,是实现高考乃至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是个刚性需求。早推进,早完善,不是害而是利,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高考改革“1+5”方案已经确定,路线途已经明确,但仍然缺少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仍然缺少一个明确的责任。缺少责任框定的改革,在“改革意愿”的干扰下,就会存在惰性和对风险的主动规避。在改革意愿不强烈的情况下,教育部是否有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又是如何确定“具备条件”这个条件,应该进一步加以厘清,否则,持观望态度的省份和高校肯定会有之,甚至阳奉阴违的省份和高校也会有之,如此,岂不不利于高考改革的进程,岂不让学生们继续受煎熬于旧有教育体制中?

  应该说,近几年,有的省份高考改革已经“小步快进”了,诸如,一些省份,已经不再将英语作为统一考试的科目进行考察,有的地方已经确定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时间表和条件。改革已有进展,但部分不能代替整体,那些没有推进改革的省份和高校,那些表面看推进改革,但仍然新瓶装旧酒的,仍需突破利益藩篱,强化意愿,创造条件,深化改革。不能只看他人有改革,自身原地不动。

  正如袁贵仁所强调的,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我们期待,高考改革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框定范围与条件,明确时间,突出责任,奖惩并重,主动而为,如此,高考改革才能突破万难,早日扫除应试教育和不平衡教育的羁绊。(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