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充斥艺术品市场:书画如何保真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假冒伪劣的书画作品大量充斥市场,书画打假也一直未有太好的效果。“李鬼”乱象似乎成了顽症,不可治愈,困扰着艺术品市场圈内和圈外的许多人士。书画收藏市场乱象丛生制假、拍假、假鉴、护假等丑陋行为对众多艺术家、收藏者、艺术市场都构成了极大地伤害。那么,在频繁的书画交易活动中,作假为何如此泛滥?书画市场到底假到几何?对于真伪鉴定,该何去何从?笔者专门走访了数十家成规模的书画市场,同时拜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还有秉承正义的“圈里人”。
盘点形形色色的“李鬼”乱象
回顾近年来书画收藏市场的乱象,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书画市场中形形色色的“李鬼”故事,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当代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经状告拍卖公司擅自拍卖一幅署名吴冠中的假画。1995年,浙江中澳纺织有限公司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从当年的杭州秋季书画拍卖会上以110万元拍得一幅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后经徐邦达先生过目,定为伪作,随后对簿公堂,以法律的形式为书画艺术市场明辨是非,在书画界骤然引起轩然大波。
2001年,一批自称是傅抱石先生在重庆金刚坡时期的国画作品竟然登堂入室,在上海博物馆公然展出,舆论为之哗然。2002年初,不法分子利用伪造,以名家题跋、签字等手段使百余幅赝品冒充“长安画派”创始人、国画大师石鲁的“遗作”,并在河南某地公开展示,堂而皇之地进入书画市场,意欲欺骗世人。2005年,珠海博物馆举办的 “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展出的38幅作品,经过关山月之女关怡、黎雄才之子黎捷现场认定,全部为假冒之作。2010年6月,北京一拍卖公司在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不久,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的十名同学,从世界各地致函媒体声明,此画系他们班当时一名同学的课堂习作。2012年4月,著名画家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发布赝品信息,在已经拍卖和即将上拍的作品中发现42幅赝品,涉及17家拍卖行。2013年,随着“李鬼”事件愈演愈烈。艺术家杨之光、韩美林、赵建成、毕建勋、季大纯及艺术家亲属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外孙女傅蕾蕾、张仃夫人理召、汤文选长子汤立、周波儿子周文戈等纷纷加入打假行列。
赝品大行其道的根源在于市场
与前些年书画作伪的暗中潜伏、伺机作祟不同的是,现在的造假者多以公开制作、贩卖的面目出现。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的文化市场一般都能见到出售书画伪作的店铺。业内专家称,目前书画市场赝品多、品种全、价格便宜,而且造假规模化、集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对于书画赝品泛滥的现状及原因,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书画部经理曾家钰告诉笔者,艺术品市场持续火热,外来资金的大量涌入使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名家书画作品价格一路走高,现在市场上一类画家的作品可以卖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但是画家一生当中作品是有限的,就拿齐白石举例,齐白石一生大约画了两万张左右国画,其中馆藏约五六千件,扣除多年来的损毁灭失,民间收藏大约有一万件,但是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那就更少了。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市场评论家、鉴赏家齐建秋认为,参与制作和出售假画的有个体画廊的老板、有专营此道的“行里人”、有道德沦丧的画家,更有某些不太规范的小型拍卖公司。目前市场上主要出现的赝品是仿制水平比较低劣的假画,一般在小拍卖公司和大型拍卖公司的小拍上常见,这类购买者的目的主要为了送礼、风雅、捡漏等。
国内一位国画家商对笔者说:“特别是在现今文化职能部门、媒体和社会打击越烈的情况下反而越厉,说明市场对赝品的需求是大量的、有利可图。而这里面更多的是人际的需要,自己都不会要赝品。生意场上、仕途之路相互求助帮忙都需要一点‘意思’,在权钱交易不好作为的情况下,赠送几幅大家名作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
书画真伪鉴别需要话语权
对于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打假权威者无疑是艺术家本人、艺术家亲属或者是书画鉴定专家。那么这些在书画爱好者看来公信度十足的专家对于画作真伪的判断是否有效呢?
近年越来越多的在世画家处于“被署名”的境地。所以很多人认可该画家对自己作品的真伪鉴定,这看起来应该毫无问题,但齐建秋告诉笔者,有部分画家本人的鉴定不一定完全可信。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保护作品行情。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爆,书画家的润笔费也一涨再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书画家当年曾有不少作品无偿送他人或低价流转于社会。这批作品一旦进入书画拍卖或交易市场,其价格必然低于书画家目前的开价。因此,为了保护作品的行情,有的书画家会将以前流传的真画鉴为假画。
其二,保证作品质量。有的画家一生的作品数以万计,但真正的书画精品不过十之一二,而剩下绝大部分劣作如果在鉴定中被认定为真迹,书画家本人则担心会被认为水准不高,有失其身份。因此,为了保证自身作品的艺术质量,也有部分书画家会将那些艺术水平较低的作品说假。
曾家钰认为,对于艺术家亲属以及各大博物馆鉴定专家而言,在鉴定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是也会有漏眼的时候,毕竟书画鉴定涉及的内容太多,对于不同画家不同年代的作品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且,鉴定的过程有可能受利益驱使或者不愿意承担鉴定带来的后果而做出违背真实的结论。
齐建秋告诉笔者,目前的书画市场难断真伪,术业有专攻,目前有效的方法是对不同时期的书画鉴定,采纳不同专家的意见。对于时隔较久的古代书画,首博、上博、国博、故宫博物院等艺博专家群体的意见是值得借鉴的。当然,一两个专家的意见并不能左右作品的真伪;近现代书画方面,多以艺术家亲属、书画名家、专家等特殊群体的鉴定意见为主;而当代书画则是原创作者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当然,不排斥以上专家的走眼情况,但是,艺术家对其作品真伪的辨别仍有最终话语权。
提高收藏者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收藏者在如今的书画收藏市场中要想杜绝赝品,减少经济损失,一方面要靠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鉴别能力。书画收藏讲究的是收藏者的文化底蕴。书画市场制假、贩假现象自古就有,古人在杜绝赝品方面亦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唐代张彦远说:“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精于收藏的人必须了解南北各种风土人情,熟知古今的名踪名迹,只有这样才能评论绘画作品的优劣。对于初学赏画的人,一定要注重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不然面对作品不知是谁所作,分不清好坏;即便想发表议论,也会由于才疏学浅,谈吐支支吾吾,说些俗话谬语,让懂行的人笑话。所以要想做一名收藏者,必须多读书、多看画才行。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则强调:“眼力,也就是对艺术的解悟力、鉴赏力。须要有才情学养,才能理解艺术的高深。”
由此可见,人们收藏书画,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切不可只带“耳朵”,不带“眼睛”,人云亦云,更不能只慕作者的名头儿和地位,不识作品的优劣和收藏前景。只有买家懂鉴赏了,掌握真伪判断了,快速成熟起来,假货失去市场,国内拍场假货泛滥现象才会根本改观。
书画打假必须多管齐下
首先,近年国内艺术品造假之风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任何拍卖品种都能造假的。所以说,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监管和打击造假力度,对贩假严重的公司应采取更严的惩处,抓一些大案要案,彻底刹刹这股歪风,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国内拍卖假货泛滥的现状。
其次,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现象虽较为严重,但在媒体上却鲜有曝光,相反为拍卖公司大唱赞歌的文章屡屡见报端。 《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先生指出: “媒体和拍卖企业的合作存在着小处着眼、急功近利等弊端。”所以,媒体在打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做有公信力的媒体,还是随波逐流视而不见,值得思考。
再者,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门槛较低,大量新公司纷纷成立涌入市场,造成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对此,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认为:“除了少数几家好的拍卖行,大部分小的、新建的公司不够规范,问题就比较多。文物艺术品拍卖需要懂行的专业鉴定人才,提高艺术品拍卖公司准入门槛。”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