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喧嚣的国庆节有几多文化情怀?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故宫限流!九寨沟限流!湖北热门景区拉响超载警报!厦门鼓浪屿限流,小木船“偷渡”登岛,出现“黄牛票”……国庆“黄金周”,堵得像“黄金粥”,各大景区人满为患,看风景变成“看脑袋”。按照交通运输部门的统计,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有超过7.5亿人次出行,相当于半个中国人口大迁徙,景区、交通的压力可想而知。
把国庆节变成了旅游节,把黄金周一股脑地变成了旅游周,把国庆节假期一味地变成普通的旅游度假期,这么长的国庆节假期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国庆节至多也就是在车上插个小红旗,只有旅游没有国家,国庆节变成了和周末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普通节日,让旅游、会友和吃饭成了节日的重要事情,这样下去,让节庆失去了原本的初衷,只有物质的饕餮,没有精神的追思,节庆最终会走向衰落。
国庆黄金周,“半个中国”在路上,承受压力的不仅是交通管理部门,从拯救节日的角度来说,和节庆相关的文化等部门何尝不是也承受一种失落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承受堵车等等的旅游苦恼而毅然外出,如果节庆的氛围很浓厚,如果国庆节的文化内涵,让好传统得以很好地保留和光大,让创新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镶嵌在一起,人们的节日感很充盈,谁还不说过节好呢,说白了,对于节日的另类不安全感才是人们节日“离家出走”的根源。
如果旅游的喧嚣盖过了节庆内涵,旅游代替了家国情怀,没有安静的感念,没有理性的爱国,没有诗意地怀念,国庆节纵使狂欢也没有多少正能量的节庆意义。毕竟,国庆黄金周不仅仅是一个漫长的假期,更是一个呗赋予了家国情怀的国家节日,以国家的名义过节,不仅需要外在快乐形式的包裹,更需要内在的精神的激发,让每个公民在这个节日里知道缅怀的重要,知道感恩的必须,知道“祖国”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口号,让凝重浸润国庆节,也是更理性过国庆节的内涵需要,更是一种进步。
国庆黄金周变成堵车周,想想,很有必要倡导绿色出行。私家车尽量做到拼车出行,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短途旅游或者探亲访友,不妨骑上自行车,良好的交通环境,需要每个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绿色出行意识如果蔚然成风,那么不仅交通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空气质量也会因此变得更好,何乐不为呢。
向往,也不一定需要远方,放飞,也不一定需要到旷野,放松,也不一定需要远足,利用国庆长假静心读书也是不错的过节方式。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千年易往,惟书长存。懂得闭门即深山、打开即局面;懂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懂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懂得“槛内”与“槛外”都因存在而鲜活;懂得不“穷”不“达”乃人生常态;懂得无“兵”无“水”须宁静方悠远,这些生活的道理都需要读书,读书就会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隆重纪念的一年,因此国庆节的节庆内容也需要缅怀和家国情怀,“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每当这首《国家》回响耳畔,就更加增添了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敬仰、向往和认同,“黄金”不是国庆黄金周的唯一标准。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应是国庆黄金周”的鲜明精神气质和主题。
对于国庆节,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指出,应该说老百姓是非常在乎节日的。一个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国家节日。国庆节要体现国家的精神,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到国家”,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庆节既要满足自己,快乐一家,更要关照国家,让家国情怀升腾,这样的国庆节具有国家伦理。
中秋节里流淌的是送礼的血液,国庆节里流淌的是汹涌的旅游血液,外在的物象代替了节日的本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庆,我们需要理性,更需要节日的文化智慧,拯救节日,如何杜绝“半个中国”在路上的尴尬现状,我们真的需要反思,需要借鉴,需要革新,也需要回归。
怎么过国庆节,体现的是公民的节庆素养,糊里糊涂和浑浑噩噩过国庆节,是对国庆节的不恭不敬,更是对节庆文化的亵渎,多些过节的理性,多些过节的创意,让自己的国庆节多些文化充实,多些文明气质,多些家国情怀,不仅体现了过节的智慧,更是对节日的敬畏,国庆节注入的文明内涵越多,国庆节的生命力就更有保障,国庆节的家国情怀要素越多,国庆节的国家内涵就得以升腾,怎么过国庆节,每个人都需要认真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