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将“转学腐败”关进笼子里

28.01.2015  15:20

  近日媒体曝光湖南大学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硕士生转入该校就读,他们从排名低于湖南大学的吉首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校转出,公众质疑存在“暗箱操作”和腐败问题。湖南大学通报,决定撤销同意这17名外校研究生转学的决定,并启动调查追责程序。记者了解到,其中部分学生的亲属确为当地教育或行政部门官员。其中,一当事人否认找教育厅副厅长“打过招呼”,称副厅长只做过“情况说明”。(《新京报》1月27日)

  湖南大学17名外校研究生被“退回”事件发生后,公众反应最强烈的也是最质疑的地方,就是背后存在的转学潜规则、权利寻租、猫儿腻和腐败,现在随着调查深入,公众的种种担心终于变为现实,部分学生的亲属确为当地教育或行政部门官员。既是对研究生转学的现实讽喻,也是对高校招生和教育公平、公正的呐喊和呼唤。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实规定,大学生可以转学,但是这项规定并不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所知。于是,熟练掌握这些政策的湖南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某些人充分地利用了这项政策。这被曝光的一切,使得这场诡异的转学就像教育系统“圈内人”的游戏,可见如果不能把高校行政化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招生和教育潜规则乃至腐败就不会终止。

  在发达国家,大学入学(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入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在入学时,向学校提出申请,大学结合统一测试成绩、学生求学期间的学业成绩、大学的面试考察等综合评价、独立录取学生,一名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拿到多份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与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对应的是自由转学制度,学生入学后,如果对大学教学不满,或者不适应这所学校的教学,可提出转学申请,转入学校则结合申请学生当年的统一测试成绩、大学求学成绩(建有学分互认制度)、大学面试考察,决定是否接受。申请入学和自由转学,都是学校自主按照教育标准招生,操作程序公开透明,遏制了暗箱操作和教育腐败现象。

  其实,加分也好、自主招生也好、自由转学也好,这些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本来是扩大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项制度,是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一项措施,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项探索,但由于细则不明确,过程不透明,标准不公开,享受特殊政策的学生,往往既不需要考核,也不需要公示,学生身份如何、成绩如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公众一无所知,因而也就给了某些人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公开不透明的申请、审核环节,是滋生“转学腐败”的温床。

  当初,湖南大学信誓旦旦公开说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硕士生转入该校就读符合相关规定,符合程序,尔后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又草率退回所有17名学生,岂不知这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不排除这17名学生中,有人符合正当转学的理由,而湖大回应舆论压力,紧急撤销17名学生学籍,这个决定不仅草率,也是一种过犹不及的消极作为。

  目前应该做的是,对该事件进行全面彻底调查,对每名学生情况具体分析,符合要求的留下来,而查出有违规转学的情况,视为升学作弊处理,取消录取资格。对牵扯其中的当地教育或行政部门官员应该按照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廉洁行政的相关规定,启动更深入的调查程序,调查是否存在权钱交易和官官相卫等违法情形,只有让背后存在的腐败问题水落石出,才能够以儆效尤,只有严肃问责,才能打击违规操作,警醒教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