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高温也是一道生态考题
7月13日正式入伏,今年来最大范围的高温也如约而至。华北大部、黄淮、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大部以及重庆、陕西关中等地出现35~37℃的高温天气,京津冀地区最高温逼近40℃,个别地区甚至达到41.9℃!(《南京晨报》2015年7月14日)
面对热浪来袭,除了热议降温费以及城市的人性化呵护措施等问题以外,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反思城市高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显然,极端高温给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仅仅“见招拆招”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城市高温,更是一道绕不开的生态试题。
鲜花不少,草坪不少,可就是缺少大型乔木,不仅看上去缺少了高大和挺拔的园林审美,也制约和影响了树林生态效益的实现,毕竟,太多的低矮灌木丛和草坪无法承载净化城市空气等等的生态愿望。
大型乔木首先的实用功能性就是可以为市民遮阴。城市绿地不少,可是在炎炎烈日下,想要找到能够庇荫的大树也不是很方便的事情,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顶上光秃秃,脚下烫乎乎,烈日当头照,燥热无处躲”的尴尬,初夏,烈日已经开始烘烤,但是,西安的不少街道,市民依然感受不到高温,原因就是西安不少的街道两边有高大的法国梧桐,国槐等做行道树,伸展开的树冠给马路带来了浓密的绿荫,行走其下,无比惬意。
茂密的大树还可以协调人的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居住在绿荫丛中的居民,邻里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这是因为,茂密的绿色能镇静神经、降低血压,缓解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更趋于平静,可以享受到宁静、温柔,感到更加舒适。
同时,研究表明,生活在广植大树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癌症的发病率也降低许多。科学家们解释说:这是由于植物周围的空气特别清新,含有的负离子数量也相对较多,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
“城在高林中、路在绿荫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是城市绿化的生态布局要求。城市森林体系不仅要以乡土大树种为主,植被要注重复层混交,使之形成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从地平面起6米至20多米的空间内,是决定城市生态质量的关键层面,所以森林系统应该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一棵大树树冠平展开来,其生态效应就要放大好几倍,这是小树和草坪所无法比拟的。城市的巨大“空调机”就城市是大树,大树能够从乡野,郊区延伸到城市中心区,这实在是市民的生态福祗。
城市在扩张,马路越来越宽了,大楼越来越高了,广场越来越大了,小树和草坪越来越多了,唯独大树越来越少了,大树,已经成了城市弥足珍贵的生态遗存。一棵棵大树就像城市的脊梁一样,支撑着城市生态历史的延续,有人说最好的城市不是最繁华的城市,而是看上去更像农村的城市,和大自然最有机的和谐生长,谁能够说行走在马路边绿荫如盖的行道树下,不是一种文明、和谐和宜居呢;谁又能够说,炎炎夏日,路边的大树下,老人聊天、下棋,小孩游戏,青年谈心的场面不应该是城市的美景呢?
城市绿化,种植几片草坪容易,种植小树容易,但是能够养护成能够体现生物多样性,很快产生生态效益的大树林不容易;科学的城市绿化观念是“实用第一”而不是为了养眼的“美观第一”。
热灾当前,政府自然要不惜一切代价救灾;但更重要的是,热灾过去以后,应当有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长远考虑。从绿化生态的科学角度讲,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实现“树茂多荫则城市清凉”不失为权宜之计。
面对屡破纪录的城市高温烧烤模式,提醒城市管理者,千万不要到了“热灾”已经开始肆虐,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开始受到威胁等等,才想起了绿荫如盖的好处,更不能指望降雨和刮风逼走和吹走炎热,而要未雨绸缪,亡羊补牢,不妨在今年的高温天气过去后,对城市绿化采取有力的后续补救措施,改变城市绿化不注重乔木和美观第一忽视生态效益的不科学做法,毕竟,由于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炎热是一个长期性的城市风险灾害,只有积极和科学的改进,下一次,城市才能不会轻易被高温“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