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实施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剪刀差”

28.01.2016  11:27

      城乡发展更协调,城区“一江两岸”格局初具规模,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提升;秀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十二五”时期,鹰潭市大力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城乡差别不断缩小。

  《中共鹰潭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结构。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一核两带四区”建设,形成中心驱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融合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全域鹰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深入推进鹰潭都市区发展,围绕鹰潭中心城区,联动外围贵溪城区、余江城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白鹤湖示范区和一批特色小城镇形成“都市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际公交一体化,通过在鹰潭都市区构建网络链接模式,力争建设百万人口的田园都市区。

  推进区域功能完善。梳理月湖、贵溪和余江老城区功能,补足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信江新区、月湖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形成老城区功能完善和新区功能提升的区域协调发展,以新老城区功能的逐步完善,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区,充分利用高铁站的建设,强化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素平等互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进行有偿转让。注重城乡改造,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危旧房改造。

  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全市“多规合一”推进步伐,全面推进村庄规划,严肃规划的权威性、导向性、层次性和衔接性。推动高新区、贵溪铜产业园、贵溪工业园、余江工业园、月湖创业园等园区与城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城市管理。

  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依据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贵溪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支持贵溪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余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雕刻艺术中心、江西省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以县域重点镇为辅助,发挥县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培育特色小城镇。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方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樟坪乡等传统村落民居和上清镇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环境。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推动鹰潭特色文化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促进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传播正能量。

  推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以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体系。

  推动鹰潭特色文化发展。充分挖掘具有鹰潭特色的历史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铜文化和道文化,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力扶持道文化、雕刻艺术、黄蜡石艺术等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利用多种传播形式,推动鹰潭文化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