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怒波回应石柱回归:国宝历经劫难该回家了
原标题:黄怒波回应圆明园文物回归:国宝历经劫难该回家了
“历经劫难的国宝该回家了”
———黄怒波正式回应圆明园文物回归一事
安静地屹立在圆明园中的石柱,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知耻后勇的警钟、奋然前行的号角。而存放在挪威一家博物馆里的7件圆明园石柱,正静静等待着回归母亲的怀抱。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9日的报道,一个世纪前流落异国他乡的圆明园7件大理石柱,将在今秋从挪威这家博物馆回归中国。
经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鉴定,这7件大理石柱原本位于圆明园内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均高约1米,保存相对完好。一旦圆明园石柱回归,将是继兔首和鼠首后,目前最大的一批圆明园海外回归文物。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前把这些石柱带到挪威的人,是出生于卑尔根并于1886年移民中国的晚清将领约翰·威廉·诺曼·蒙特。据外媒报道,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中方作战。
促成这批石柱回归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北京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据披露,黄怒波与收藏这些石柱的挪威卑尔根K O D E博物馆于去年12月达成一项协议:黄怒波向这家挪威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160万美元)。该博物馆将于2014年秋天将这些石柱归还中国。
这一消息一经外媒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黄怒波12日接受记者专访,首次正式回应此事。
他表示,圆明园浩劫是代代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耻辱和伤痛,其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不应该飘零在海外。
黄怒波是在两年前参加由中坤诗歌发展基金赞助的亚北欧诗歌行动时,了解到该馆收藏了圆明园的石柱。他当时向该博物馆阐述了圆明园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并由此开始了推动“国宝回家”的努力。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抢劫并焚毁了“万园之园”的世界建筑瑰宝圆明园。
经过与该博物馆的一系列谈判和协议,这批石柱将在今秋被送到北京大学并展出。北大也将与该博物馆展开学术合作项目。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说,这是促进文化交流事业的民间善举,相信这批石柱回国后能得到专业维护。
有人质疑这次圆明园文物回归“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黄怒波对此表示“难过”。
“今天推动圆明园文物回归,不是要重新记忆伤痛,而是希望人们再次铭记民族品格。”黄怒波说,这种精神在当今依然有其时代价值,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有这样的血性吗?
对于“炒作”的质疑,他回应说,此次“国宝回归”的事情早在去年就已经确定,中坤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做着保密工作,就是担心各种质疑和猜测。
不过,就算承受再多“非议”,他也不会后悔自己为“国宝回家”付诸心力。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掠夺、不平等交易、盗掘、欺骗、走私等非法手段将中国文物掠夺出境。据不完全统计,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1700万件以上。
中国人追索海外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国宝回归之路依然充满曲折。
在圆明园被焚毁150周年罹难纪念日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的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来自北京地区,无一是流失海外的文物。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特别是追讨从圆明园流失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再难,也要努力。回归一件是一件。”黄怒波表示,与一个多世纪前不同,当前国家间实力的比拼,不再是通过战争,而是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有礼有节的展现。
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如今,中国人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追索属于本国的文物,是国人爱国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文明力量的呈现。
“这些石柱有特殊的意义,相信普通中国人都会对它们有感情。”K O D E艺术博物馆馆长卡琳说,希望此举能带动相关文化和学术交流的深入。
“中国人正在把曾经不忍触摸的历史敏感记忆,转化为不可阻挡的前行洪流,在人类文明史上为自己写下新的注脚。”黄怒波说,在这个洪流中,飘零海外、历经劫难的国宝,也该回家了。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