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诊所”多藏身城乡结合部 开药凭直觉

12.12.2013  12:49

  “小病没必要上医院,头疼脑热在附近小诊所打个点滴就行。”在京城的城乡结合部,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都持有这样的观念。然而,“小诊所”中的所谓“大夫”,可能是假扮成“白衣天使”的“杀手”。大兴检察院昨日通报,非法行医案件近年呈快速上升趋势。2011年至今该院办理的非法行医案件比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总量增长了6倍多。

   案件增6倍

  大兴区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郊区,北部边界距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大兴区因其交通便利、房租相对较低,逐渐成为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这样庞大的医疗需求,是当地现有的正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加上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使得城乡结合部成了“黑诊所”滋长蔓延的土壤。大兴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司左军介绍,非法行医案多发生于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其手段也越来越隐蔽。

  根据大兴检察院统计,2007年至2013年,该院共办理非法行医案31件,其中2007年至2010年该院仅办理4件,而2011年至今高达27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案件中,1件为嫌疑人在正规诊所冒充医生行医,其余30件为在出租房内行医。

  外地农民周某来京后,在大兴区青云店镇某村租了两间房,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开了一家黑诊所,为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看病、打针、卖药。2013年8月21日早晨,周某接诊了“感冒了浑身酸疼”的女子熊某。周某在没有进行皮试的情况下给她输液,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还没送到医院就没了呼吸和脉搏。

   开药凭直觉

  “黑诊所”条件简陋,仅有听诊器、药品、输液用品等,嫌疑人不做检查,不开处方,凭经验甚至直觉用药。此类非法行医案件案发地点多在城乡结合部,在距离市区较近的村镇发案总数为23件,占总办理案件数的74%。

  司左军介绍,“黑诊所”是指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擅自开展医疗行为的机构或个人。其投入成本低,多选在出租房,诊疗、卫生条件较差。有的“大夫”看病不做检查,仅凭直觉开方抓药输液。光顾这些“黑诊所”的病人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有些人明知是非法行医仍然前往。

  患者为何会“执迷不悟”呢?司左军分析,较之正规医院,“黑诊所”具有营业时间灵活、价格低廉、可上门服务等特点,且其看病不收挂号费、诊疗费等,有的甚至能先看病后付账,因此,收入不高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为图方便多会选择前往“黑诊所”。

  大部分就诊者受教育程度低,迷信祖传秘方、偏方,因与行医者系老乡关系,盲目相信行医者的医疗水平。此外,绝大部分就诊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旦经非法行医治疗无效或出现误诊,也很少去举报这些“黑诊所”。司左军说:“2011年至今的案件中,仅4件是就诊人或其家属报案,其中3件是因为就诊人死亡。

   违法成本低

  检方指出,除医疗资源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意识差外,对非法行医的处罚过轻,其违法成本低是造成非法行医泛滥蔓延的主因。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打击非法行医,主要依据1994年出台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多是采取责令停业、没收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罚款等行政处罚,打击力度不大。

  大兴检方经调研后发出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查处和惩治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建立卫生、公安等部门的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城乡结合部出租房的管理制度,让民众了解“黑诊所”的危害,树立科学就医的理念。此外,加大医疗投入,在外来人员聚集地多设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挤压“黑诊所”的生存空间。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