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985”之后高校应当学会劝募

25.11.2014  17:40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11月21日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此次副部长的正面回应,让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废除“985”、“211”消息终于落地。(《南方都市报》)

国家改革高校的投资机制,各校从政府获得拨款,今后依赖的不再是那一顶顶永不褪色的帽子,而是“项目”或“合作体”,势所必然,也势在必行。对于“985”、“211”国家投入单一的资金来源,或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劝募社会资金,将是今后高校管理者必须学会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社会捐赠则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年度预算的20%至40%。捐赠基金的多寡既是评价大学校长政绩的关键所在,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水平的象征和关系学校声誉的重要体现。

除了善于劝募,这些名校在管理和使用公众捐赠时也都有十分成熟的经验。所有的大学都设有独立、专业而透明运作的基金会,几乎都善于“钱生钱”。通过权益型投资、固定收益型投资和实物投资多种形式,使各校基金保持了较高的年收益率。早在2005年,哈佛大学就曾持有过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外上市的股票。《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10期披露,哈佛大学、坦福大学捐赠基金的回报率分别为23%、23.4%,而耶鲁大学则高达28%。

这些都恰恰是告别“985”之后,中国高校的管理者所要学习的崭新课题。比如,如何从过去眼睛向上的“跑部进京”,到眼睛向下面向社会;从习惯于行政命令到放下身段学会协商。包括管理基金要从权力当家到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做主,从暗箱操作到公开透明等等。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