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英雄深藏功与名 初心不改演绎世纪忠诚(图)

11.11.2019  11:12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胡琴

        烽火岁月,他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复员回乡,他深藏功名,奋斗在家乡建设第一线;战伤复发、家庭困难,他却从未向党和国家提任何要求——他就是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百岁退役老兵陈训杨。1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高安市和奉新县交界的大城镇洲上村,对陈训杨进行采访。

        舍身报国:身经百战屡立功

        宜春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6月,局里为陈训杨送上“光荣之家”荣誉牌时,才发现他的渡江战役“水上英雄”一等功臣证明及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获得的16枚军功章。

        1948年12月,陈训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1949年4月21日,在渡江战役中,陈训杨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江面划小渡船来回6次接送战友,最后小渡船被炸毁,只好抱着碎木板漂上岸。由于在战斗中的表现突出,他被评为“水上英雄”,并荣立一等战功。随后,在5月份解放江山县城的战斗中,他再次荣立一等战功。同年6月5日,陈训杨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南地区解放后,陈训杨又随部队投身到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在一天之内负重行军90公里,被评为“行军模范”,并荣立三等战功。由于长期肩扛机枪,他的右肩肩胛骨严重变形,且明显低于左肩。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先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成都大会战、贵州剿匪建政等工作。

        1953年1月4日,陈训杨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及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

        复员回乡:带领群众建家园

        1955年4月,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陈训杨由国防部批准复员。复员回到家乡时,正值家乡开展初级互助社,村民们都踊跃上交家里的农具、耕牛,发展农业生产。陈训杨二话不说,拿出仅有的300元复员补贴交到社里。他心里装的都是集体,却没有想过自己,结婚时,家里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1956年~1960年期间,陈训杨辗转于高安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参与修建了上游、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在修筑大坝期间,他累活脏活抢着干,带领群众不分昼夜奋战在大坝上。洲上邻村75岁的滕朝九老人也是当年上游水库修筑者之一。他回忆说,陈训杨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总是最早出门、最晚收工的那个人。

        1960年,水利工程结束,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到黄沙苗圃工作。陈训杨觉得自己是个“大老粗”,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便找到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甘愿回洲上老家做普通农民。

        回到家乡后,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为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管是植树造林,还是果园开发、河道清淤,他都事事在先。

        不搞特殊:永葆军人真本色

        从1949年6月入党至今,正好时隔70年。70年的时光里,岁月改变了老人的容颜,但从未改变老人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热爱。

        1966年,老人因被国民党军队抓过壮丁的历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为此,妻子丢了工作,儿子升学被拒,他本人则被关牛棚、戴高帽、写检讨、受批斗。即便如此,陈训杨也没有向组织透露自己是战斗英雄,立过赫赫战功,依然将党费如数交给儿子,叮嘱儿子替他交给党组织。1978年,在大城高邮补修堤坝时,时年58岁的陈训杨依然奋勇争先。平反后,组织上考虑退回他“文革”期间被扣的工分,他却说挨饿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有饭吃,补给我也是一日吃三餐,坚决拒绝。

        1993年,陈训杨因眼疾摘除了左眼球,花费630多元,镇武装部知道后,让他儿子拿住院发票来报销。老人却对儿子大声斥责:“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向国家伸手?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吗?”为了防止家里人再打报销的主意,他干脆将自己的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参军和入党以来,老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受到委屈时仍然党性不改、作风不变,永葆了共产党员和军人的真正本色。

        言传身教:良好家风代代传

        陈训杨老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始终勇敢、乐观面对,在年老体衰、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孙子陈传球告诉记者,2018年的7月1日,村委会组织党员上党课,过组织生活,由于天气不好,他担心爷爷年纪大行动不便,就没通知他。陈训杨知道后,狠狠地训了孙子一顿。

        在陈训杨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孙子不但在日常点滴中感受着他的精神境界,而且延续了他身上的红色基因,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大城镇猪场拆除整治行动开始。认识到猪场拆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后,陈训杨一家人商量后便低价卖掉存栏猪,在全镇率先拆掉了举债几十万元盖的2000平方米猪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家三代的党性原则。

        陈训杨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约束后人:作为党员和军人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身,与邻里和睦相处,和乡亲们一起不畏艰难奋勇前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祖孙三代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时刻保持优良家风,处处发挥着党员带头示范作用。

        如今,陈训杨老人已是四代同堂,他的那一摞军功章成了家里的传家宝。尽管家中仍然困难,但一家人勤勤恳恳也是幸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