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培训班不是孩子的“馅饼”
不少学生家长发现,在暑假即将来临之际,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纷纷推出“1元能上10次课”的特价“1元班”,甚至还有免费听课的“零元班”。面对这个“脚底价”优惠,有些家长很兴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上再说。
“1元”成暑期培训班行情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让不少家长兴奋激动,进而趋之若鹜,同时,“1块钱报1科,2块钱报3科,3块钱报5科”的优惠也在等着家长。培训市场的如此“慈善”现象,该如何解读?众所周知,培训机构不是慈善组织,怎么会做这种明显“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是“真心真意的大实惠”,还是“钓鱼上钩的诱饵”,或者说“纯粹是忽悠人的买卖”?
业内人士说,培训机构推出1元班,与市场竞争加剧有关——“通过低价课程吸引生源,把握流量入口”。换句话说,“一元培训班”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此时的“1元”可以吸引家长的参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通过“续费”来占有市场和吸引更多的家长。
其实,培训机构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暂时的“1元”班不是噱头胜似噱头,有利于家长通过后续的投入来弥补前期的“缺口”。这似乎是一种双赢的买卖,家长省了钱,培训机构赚足了眼球和市场,但不要忘记了培训班是孩子们上的,不能忽视孩子们的感受。如果家长仅仅因为贪图便宜而大量地占用孩子的周末和寒暑假期,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该如何保障呢?学习的效果能有保障吗?正如新闻所说,在报“1元班”时,家长虽然没付出多少金钱成本,但孩子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时间和精力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宝贵的。
时间也是成本,不能只算经济账本,更要算孩子的时间成本和快乐成本,如果“在金钱上占了便宜,却无意间耽误了孩子的时间”,恐怕是得不偿失、南辕北辙吧?就笔者的看法,要不要上培训班,不能取决于价格的多少,要从家庭承受力特别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能绑架孩子的童年,不能把孩子的闲暇时间统统挤占,这不仅达不到培训的效果,恐怕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处理不当的话,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从教育投资和消费方面来说,家长应理性对待“1元班”,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教育既是一种投资,又是一种消费。但不少家长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和不顾选择的教育投资,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投资观,甚至可以认为是用教育投资绑架了孩子的成长。这理应被抛弃。在上培训班的问题上,既要考虑家庭状况,更要尊重孩子意愿和教育规律,不能因为价格低就都去上培训班,这同样是短视。
从走出应试教育的氛围来说,盲目上培训班,迷信培训班,一样是不靠谱的行为,甚至是在助长应试之风。在过度竞争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和学校对小学生的期望值都比较高,家长们总是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有些甚至把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考上好学校,能够成功、出人头地,不忘为孩子请家教、上培训班,而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可能怪罪孩子。沉重的学习压力令学生感到疲累,不堪重负,产生厌倦、紧张和恐惧情绪,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挫伤。笔者以为,“1元班”的诱惑性要看破,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才是王道,不能因为“1元班”就把孩子的快乐成长当成了赌注。
“一元培训班”,家长兴奋,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