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图)

01.07.2021  17:01

  本报记者 李新科 洪怀峰

  建党百年华诞前夕,红都瑞金红色之旅格外火爆,位于瑞金市郊沙洲坝的红井景区更是红旗招展、人潮如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在这里喝红井水,听红井故事,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人们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那段峥嵘岁月,感悟初心,汲取前进的力量。

  百年风雨,心系人民。全省党员干部以切实的行动关心群众,关注民生。在脱贫攻坚中,在全民奔小康路上,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谋幸福、为百姓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不息。在这场亘古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中,占全省贫困人口40%的赣州市实现了完美收官,脱贫户如期脱贫,贫困村如期摘帽。

   脱贫群众:第一书记是我们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6月23日,于都县仙下乡观背村从南昌捧回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熟悉观背村情况的人都清楚,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全村480户、2082人,有五分之一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2016年5月,挂点的于都县人民医院选派党员干部黄志英到观背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开始,看到县里派来的是一名女干部,有村民持怀疑的眼光和不看好的心态。

  “苏区时期,党和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心中还时刻想着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现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群众做更多的事情呢?”黄志英用行动践行了“为群众做更多事情”的诺言,更用干事的成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来到观背村的第一天起,她白天与村干部下到村组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做细做实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晚上商讨扶助他们赚钱增收的对策。为解决村民出行难和饮水难,她与村干部一起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使村组都修通了水泥路,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基础条件好了,黄志英又筹划利用地方传统生产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壮大发展香芋、茶树菇、脐橙、大棚蔬菜等产业经济。很快,村民们的腰包都鼓了起来,村集体账户上也有了十几万元的存款。群众对黄志英服气了,夸赞她是他们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正是一个个像黄志英这样的第一书记,引领着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一步步摆脱贫困,向富裕美好生活挺进。2020年,赣州市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4.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346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

   驻村干部:把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种子埋下

  夏日炎炎,行走在赣南大地,田野山间一派丰收图景,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也忙得不亦乐乎。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不少这样的事情:一些贫困户富起来后,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入了党,有的还被培养成为村干部,为群众和地方献计出力。瑞金市拔英乡大富村的谢桂生至今记得,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与他促膝谈家中柴米油盐,聊地里春耕秋收,以及流转土地、贴息贷款、技术指导等事情。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谢桂生脱了贫,全家过上了好日子。“是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和尊严。”谢桂生对记者说,“几年的脱贫奋斗路,我感受到他们对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我也要为群众和地方做更多的事。”去年,谢桂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他又当选为村委委员。现在,他以自家的油茶林为依托,带动11户村民发家致富,户均年增收2100元左右。

  党员干部展现的责任、担当意识,实干、奉献精神,感染并引领着一大批像谢桂生这样的群众,信党爱党,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为人民群众服务。南康区横寨乡黄田村的脱贫户林玉婷,深切感受到当地党员干部对她家无微不至的帮扶。2018年,林玉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她光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被当地政府聘为扶贫专干。许多在外打工创业的党员也从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回到家乡,加入到脱贫攻坚和奔小康的队伍中来。兴国县隆坪乡龙下村党员吴永柏,主动放弃在深圳的高薪工作,利用在深圳的人脉资源和掌握的网络技术,回乡创办兴国县柏瑞种养专业合作社,帮助63户贫困户养灰鹅发家致富,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为民初心历久弥坚。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在大战大考中党群干群拧成一股绳,他们信念更加坚定,关系更加密切。而驻村党员干部给当地群众埋下的一颗颗办实事的种子,也将不断生根发芽,造福人民群众。

   期待未来:一个更美好和多彩的民生在赣南绽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牢记这一嘱托,赣州全市上下迈上接续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赣州市迅速展开“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6月18日,通过举办“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对接会,以及发放创业补贴等举措,让全市2.15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率达75%;宁都县实行基层卫生院可以拍片、做血液透析等项目,最大限度缓解乡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防止脱贫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全市对脱贫户进行防返贫监测;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因病因残无法上学的学生开展“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辍学失学。群众诸多“急难愁盼”事得到及时解决,离不开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今年4月底,赣州市所有行政村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并大力推进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9.52%,其中致富能手占比84.37%,他们将成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腐竹加工厂一片繁忙,集选果、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脐橙服务中心正在施工,大棚蔬菜长势喜人。“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以增收10万余元,达到60多万元,村里群众的收入也将大幅增加。”今年新当选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温善连迅速进入角色,一展身手。赣州市广大农村在新的村两委领头人带领下,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全域内抓紧抓好脐橙、油茶、茶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全市抢抓赣深高铁年底运营等机遇,快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民生产业发展。今年4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产业合作交流大会(赣州)在信丰县举行,签约确定今年全市新增20个“菜篮子”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宽了全市群众致富增收和就业渠道。据赣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5.48万亩,发展职业菜农1.33万户,户均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带动10万多人务工就业,人均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该市继脐橙产业之后,又一产值超百亿元的富民支柱产业。

  作为红色资源富集的赣南革命老区,眼下赣州各地正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一个个红色旅游精品,为八方游客提供优良的体验环境和服务。瑞金市叶坪镇华屋村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并带旺了村里的民宿、餐饮业及农业体验园的发展。当地村民华小英家的祖传泡菜,借助乡村旅游销往全国各地,最多一天卖出500多罐。目前,华小英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已在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厂房,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大车间吸纳众多村民参与泡菜加工,并在华屋村扩建了几个蔬菜生产基地。

党史链接

   红井情深

  红井是苏区时期毛泽东带领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在瑞金沙洲坝村旁开挖的一口水井。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村,发现这里村民都饮用池塘水,十分不利健康,心中焦急起来。他下决心打一口井,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

  这年9月的一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毛泽东就领着警卫员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用锄头在适当的位置划了一个圈,作为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挖起来。他让警卫员通知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

  毛泽东一边挖井,一边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

  一席话逗得大伙都乐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几天时间,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涓涓清流从井底涌上来,人们双手捧着甘甜的井水尽情地喝着,滋润着心田。

  毛泽东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1951年,沙洲坝人民为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将这口井进行了全面维修,称它为“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改为石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对毛泽东和红军的思念之情。

七一”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在瑞金喝红井水,听红井故事,接受党史教育。(瑞金市委宣传部供图)

   刘小林:10年扎根山乡拔穷根

  本报记者 洪怀峰

  拔英乡位于瑞金市东南边缘,有贫困户534户、2258人,2015年前贫困发生率比瑞金全市高出5%,是全市出了名的穷乡。

  6月中旬,记者在拔英乡上世纪80年代建的乡干部办公楼,夜访该乡党委书记刘小林。刘小林说:“我们乡是以革命烈士曾拔英命名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山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绝不能辜负革命烈士的期望。

  10年来,刘小林怀着这个质朴的愿望,从乡长到书记,带领乡村党员干部与当地群众不懈奋斗,硬是让全乡贫困群众脱了贫,全乡面貌大变样。10年间,全乡102个村民小组、534户贫困户,平均每家他至少去了3趟。“白天在村头,晚上伏案头”,这是刘小林的工作常态。他对记者说,近5年来,每天晚上他没在12点前睡过觉。

  经过脚踏实地的调查,刘小林发现,拔英乡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大山赐予山里人竹笋、红菇、野生香菇等山货,但大山又挡住了群众摆脱贫困的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以打通乡村与外界的联系为抓手,刘小林带领乡村干部,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先后投入1.8亿元,完成通村组公路硬化90余公里、维修11公里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全乡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就医难等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刘小林舍小家顾大家。70多岁的母亲因交通事故住院,他没有空去照顾;妻子生二胎,他也没有去陪护。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凝聚起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力量。大富村党员邱新发,组建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以资金、劳力入股,带动了5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万元以上,劳务收入1.5万元以上;村民刘周表通过养蜂顺利脱贫,并组建养蜂合作社,带动12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在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全乡先后完成毛竹林低改2.8万亩,油茶林低改8000余亩,新植高产油茶1200余亩,蜜蜂、土鸡、肉牛、生猪等养殖业蓬勃发展,全乡贫困户顺利脱贫。

  十多年的付出,刘小林得到了全乡干部群众的认可。今年2月25日,刘小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百姓福祉映照初心

  本报记者 李新科

  日月作证,民心可鉴。瑞金红井决不是一口普通的井,润泽的不只是沙洲坝村民的心田。

  重温红色胜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我们欣喜地看到,从瑞金红井到赣南的一个个革命遗址、革命文物旁,涌动着参观和聆听的人潮,他们现场领悟每个革命故事蕴含的精神力量,继而转化为谋事干事的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瑞金和赣南的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各自岗位中,体现到具体行动上;他们开展互动式、沉浸式和体验式等各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宣讲,把党史中那些革命故事,讲到群众的心坎上,焕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向的无穷力量。

  把群众冷暖时刻记在心上,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的嘱托,鼓足干劲,久久为功。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地建立起防返贫监测平台和监督预警机制,展开“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帮扶、搬迁后扶等大排查,让脱贫户幸福日子过得稳稳当当。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从共产党人非凡奋斗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乡村振兴和民生实事等领域,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从民怨民忧民生中找差距,在民生民意民情中明方向,千方百计做好办民需、解民难、纾民怨、保民安的民生实事。

  变化是脱胎换骨的,笑容是心花怒放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瑞金,在赣南,在赣鄱大地,一幅幅脱贫的产业画卷和新农村小康生活版图,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衣食住行物质的,到文化文明精神的,生动而真实,丰富而多彩。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全省城乡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以饱满的激情喜庆党的百年华诞。此情此景,令人生发无限感慨:改变昔日山河面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是党;改善民生福祉,让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还是党!今日中国,是共产党让人民当家作了主,让人民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忆当年,看今朝,展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连接着党心和民心的瑞金红井,已然像精神的种子,由瑞金播撒到赣南、全省和全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像力量的源泉,流淌中华大地,奔涌不止,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