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为学子织梦

27.01.2022  09:25

陈言人在“假日课堂”:免费辅导孩子。实习生何嘉欣摄

  学花家的客厅,各式照片布满整整一面墙,其中,尤以和青少年的合照居多。尽管拍摄年份不同,但都无声地讲述着女主人的助人故事。

  沙发一头,随手放着一件织到一半的黄色毛衣。今年66岁的伍学花,是南昌市西湖区南浦街道关工委报告团成员。日前,伍学花夫妇双双被评为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靠织毛衣、做护工所得酬劳和并不多的退休金,这对夫妻在捐资助学的路上已执着坚定地走了40多年,帮助数十名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一针一线,织就的是贫困学子圆梦的希望,更是对困境青少年的关爱。

   40余载初心不改

  因家庭贫困,伍学花仅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帮助贫困孩子圆读书梦,成为伍学花始终不变的初心。

  伍学花关爱和帮助贫困学生始于40多年前。1975年,当时在九江某高校读书的小张,父亲意外身亡,母亲改嫁,家庭贫困,在伍学花宿舍附近打零工赚学费。在小张身上,伍学花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她,生活充满苦涩:母亲有智力障碍,父亲重病卧床不起,两个妹妹也是残疾人。年幼的学花用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

  遇到小张时,伍学花夫妻工资低,儿子也刚出生,还要照顾母亲和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她仍把自己获得的县劳模奖品送给小张,还种菜、养猪,靠着节衣缩食省来的钱,资助小张完成了大学学业。

  王敏(化名)考上了大连理工,父母残疾,交不起学费,伍学花每年资助2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考上江西农大的凯五丫、考上江西师大的云六丫(均为化名)……她帮完一个又一个,执着地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

  助学46年,硕果已满枝。截至2021年底,伍学花夫妇共帮扶帮教64名贫困学子,其中22人大学毕业。

   毛衣织就读书梦

  1997年,伍学花下岗了,不久又遭遇严重车祸,历经两次开颅手术。刚退休时,每月退休金不到1000元。即便如此,伍学花仍没有停下帮助困难青少年的脚步。她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帮助别人。但资助的人一多,就感到力不从心。怎么办?为了不给家人添负担,她想到了织毛衣赚钱。

  从2000年开始,伍学花不论去哪儿,包里总有一件正织着的毛衣。白天织、晚上织,走路织,坐公交车也织,她利用每一点闲暇时间,不停地织。多年下来,伍学花织的毛衣超过400件。

  有一次,从电视里看到新余贫困大学生小汪带着脑瘫父亲在南昌上大学的新闻后,伍学花颇受感动,主动找到小汪,鼓励他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经济上帮不了太多,我就帮他照顾父亲吧,也好让他安心学习。”就这样,伍学花长期帮小汪照看父亲,洗衣、做饭,照料其起居,还拿出自己织毛衣攒的1000元,为小汪父亲买了一个轮椅。在她的帮助下,小汪顺利毕业参加工作。

  2015年,伍学花得知一名低保户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筹集学费困难,便拿出织毛衣和做钟点工赚的钱,交给孩子父亲,并资助至今。如今,这个女孩已是江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在读研究生。

  为了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捐资助学行列,2005年,伍学花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和织毛衣、做护工攒的钱,设立爱心基金。如今,爱心基金得到了伍学花不少亲朋好友的捐赠,为帮助更多困境孩子增添了一份保障。

   辅导班免费帮教

  1月16日11时20分,“伍学花双百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在南昌市南浦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伍学花将红包一一递到12个孩子手中。这一做法已经延续了5年。这12个孩子,既是寒门学子,又是伍学花夫妇免费教的学生。

  2017年,伍学花在南昌某学校给贫困生捐款时发现,不少贫困生的成绩不理想,这让她的心情沉重起来。

  “捐款能在物质上帮助学生,成绩不好怎么办?”回到家后,她找到曾是中学物理教师的丈夫陈言人:“我们都退休了,能不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帮困难孩子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好啊,我们可以免费辅导孩子。

  夫妻俩一拍即合。当年9月,在当地关工委支持下,“假日课堂”在伍学花夫妻曾生活过的南浦街道开班。经过社区推荐,首批12个家庭困难的初中生齐聚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小教室。作为南浦街道关工委报告团的成员,伍学花讲思想道德和红色故事;陈言人则辅导数学和物理,每周日上午辅导一次。

  1月16日,正是周日。一早,伍学花夫妇早早从家中出来,搭乘公交车近一个小时,来到南浦街道为孩子们辅导。如今,接受辅导的已是第二批孩子。

  罗西(化名)是12个辅导对象之一,他的哥哥罗俊(化名)是辅导班的第一批学生。罗俊的母亲熊正花至今记得:有一个周末恰逢雨雪天,路面结冰,考虑到伍学花夫妇年龄大出行不便,熊正花便提前一天打电话劝陈言人取消课,不料被陈言人拒绝:“马上期末考试了,不能耽误。”“他们不仅不收钱,每年寒暑假还自掏腰包给孩子发红包。”说起伍学花夫妇,熊正花的感动溢于言表。

  2020年,“假日课堂”辅导班第一批12个孩子全部考上高中,其中,包括罗俊在内的8个孩子考上省重点高中。“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老师,像陈爷爷一样,去帮助更多贫困的孩子。”罗俊说。

  每每看到受资助的孩子完成学业,走出困境并成为她的亲人,伍学花就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她说:“我只生了一个孩子,但没有血缘的孩子成群。看到他们长大成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再苦再累都值了。

  本报记者 胡 萍 卞 晔 实习生 何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