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主因 大学生钟情大城市

11.02.2014  13:03

  一方面是大学生难就业,但用工荒确实也是当前就业市场的实情,为何大学生有业不就,不去补用工荒的缺口呢?

  据专业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宁“啃老”不就业的主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官方得到答案。 1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回应“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现象时表示, “两难”并存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从地区分布看,目前这种“两难”现象正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二是从人员构成看,出现了技能人才和一线普工的双短缺现象。三是从产业和企业来看,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制造类和一些服务类的企业里。四是从时间上看,缺工问题基本覆盖了全年,但是元旦、春节这种时候更加突出。

  可见,“用工荒”单位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的是廉价劳动力,大学生“低不就”,出于留不住的考虑,而很多用人单位也并不会招聘大学生从事一线操作。

  日前,北京大学发布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求职满意度上的数据也佐证了李忠的说法,大学生不愿意“低就”,更加钟情大城市、国家单位、公务员岗位。

  数据显示,大学生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在工作单位性质上满意度最高的是国家机关,最低的是乡镇企业。在工种上满意度最高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李祖光)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