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国产西部片短期内难形成大市场
贺岁档电影《无人区》在内地首映,夺得当日票房冠军。
这部拖了数年才公映的电影讲述的是徐峥饰演的律师赴新疆一座边远城市为一名盗猎者辩护,却在归途上被追杀,途中遭遇舞女、走私贩、盗贼、警察各色人等。
“好久没有看到这种令人畅快淋漓的西部片了,黄沙漫漫,快意恩仇,直指人性最深处的秘密,希望国内以后多些这种有独立风格的电影。”看完《无人区》从电影院走出来的合肥市民姚军说。
“我很向往西部片中展示的大地风光,色彩对比强烈,风格独特震撼。”在东部生长的合肥市白领张星辰钟爱西部片,“早期西部片展示了封建思想与人性解放的冲突,观影感受有别于其他类型影片。”
起源
好莱坞的“西部片”又称作“牛仔片”,多为美国“西进运动”中英雄牛仔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等。与之不同,国产“西部片”主要突出视觉的西部形象,题材和拍摄手法不尽相同。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寻根文化”盛行。西部,华夏文明“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发源地,还有历经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古都西安,传奇的黄土高坡、大漠草原、戈壁荒滩、青藏高原……给了想重拾文化传承的中国电影人灵感。
作为西北首个电影制片基地,西安电影制片厂成了国产西部片的发祥地。老厂长吴天明1983年导演的《人生》被视为西部片的开山之作。影片改编自陕西作家路遥同名小说,围绕当代陕北黄土高原农民高加林的命运,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想的思考。
这部影片让影评家钟惦棐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此后西影厂等西部制片单位涌现出《老井》《野山》等作品,国内外银幕一时劲吹西部风。
“当时西部片用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独特影像和叙事语言,直面老百姓现实生活。”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张阿利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对外国人来说仍是神秘的,这些西部片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
变化
电影潮流几年一变,西部片过热使观众审美疲劳,固化的摄制模式降低了冲击力,“西部片”一时遇冷。
近年,一些导演开始重新注视这片土地,“西部片”再现生机。2004年陆川执导的《可可西里》讲述了在可可西里地区巡山队员阻止盗猎者屠杀藏羚羊的故事,是中国创作人用好莱坞的资本和标准,制作的中国本土题材电影,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所谓的“西部片”,实际上只是在西部拍的电影,情节、人物、题材、拍摄手法各异,没有形成真正的类型。因此,很多国产“西部片”被影评人和影迷认为只有西部风景的外壳,没有西部文化和生活的灵魂。
像2010年的西部警匪片《西风烈》被影评人方聿南认为是“拿狰狞凛冽的沙漠做了个打架的舞台”。
北京影迷“木雕禅师”说,“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徐克的‘龙门’系列是西部片外套里裹着武侠心,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用西部风光走文艺范儿。”
还有一些“西部片”,像2007年捧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和去年根据陕西作家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未来
“国产的西部片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应更多地表现西部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张阿利说,“只带有西部符号和印记的影片可能称为‘泛西部片’更为适当。”
“现在在西部拍电影不再像过去以西影厂为中心,而是呈散点状分布,很难再回到过去的规模和高度。”崔子恩说。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许迪声说:“国产西部片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大市场,或者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尽管如此,《无人区》的热映仍有望重燃观众对“西部片”的热情。“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对抗共存作为更核心的东西,也许还能成就一部分西部片。”许迪声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指出,西部电影复兴,重视培养人才也很重要。
“西部很适合电影表现,比城市林立的东部更能释放力量。只要拍得好,西部片可以在国产片与好莱坞的竞争中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张阿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