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古调,歌咏成诗
22.10.2014 12:23
本文来源: 南昌大学
本网讯(记者杨璐瑶)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10月18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教授、歌唱家李涛做客第157期“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为大家讲述中国诗词歌曲的历史渊源与演唱技巧,和观众共同探讨中国诗词歌曲的魅力。 溯源:揽物载情,显璀璨文化 “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古代,“诗”与“歌”是并存的两种形式,所谓“咏诗必歌之,歌咏以为诗”,故“诗歌”即“歌诗”。李涛从小便热爱中国古典精粹——戏曲,对古典乐曲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时,随着对古诗词乐曲的深入探究,她开始搜集整理中国诗词歌曲,并编撰出版了《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力图从更纯粹的角度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中国诗词歌曲不同于一般的歌曲,其歌词精美,可以独立成诗;其音乐结构精炼,且运用器乐伴奏。“无诗无以言志,无歌无以抒情。简单来说,拉长声音说话再和上曲调便成了歌曲,歌曲的内涵就是表情达意。”李涛从先秦的《诗经》、宋代的《楚辞》,到民主建设新发展时期的《桃花几时开》一一道来,逐渐繁荣的诗歌都表达出作者的独特情感,也折射出其特有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作曲家、演唱家更是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元素进行创新,创作出《涉江采芙蓉》等突破传统和声与调性的歌曲。中国诗词歌曲表达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体现的是我们传统文化无穷魅力,是世界文化之瑰宝。 创新:广纳良言,更精炼唱法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涛吟唱的一曲《一剪梅》,其悠扬婉转的歌声细细密密地缠绕听众心间,一音一调,仿佛将听友们带入了作者隐隐的愁绪中。“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在她看来,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既要字正腔圆,又要融情于景,把握音乐形象,并将演唱的歌声和古琴的琴音相融合,只有理解音乐内在的意境,才能演唱出优美的歌曲。 “在欣赏过您演唱的《涉江采芙蓉》后,我认为曲调过于忧伤凄凉,在回忆到与亲人的美好过往时,也应该体现出欢乐,在欢乐过后更觉凄惨,我觉得这样的演唱更能诠释诗歌的情感。”“我认为您对《偶然》的演绎恰到好处,我眼前仿佛展现出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现场听友们在李涛老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表达对李涛老师的由衷赞美,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生命短暂而艺术恒久,中国诗词音乐艺术不单是美的享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当对其继承与创新,让其担当起哺育思想的责任。
本文来源: 南昌大学
22.10.2014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