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科技改革“施工图”谁将受益?

25.09.2015  20:11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张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中国官方绘制的科技改革“施工图”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那么,谁将因此受益?

  首先是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将受益。

  中国官方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不免有“碎片化”倾向。方案则全面落实已出台的改革举措,“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痛点’和政策制度障碍对症下药。”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包献华对记者说。

  比如,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科研人员亦无法充分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收益。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方案在推动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推广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职务发明奖励报酬及工资总额管理制度等举措。

  “方案细化了科技成果‘三权’方案,将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促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北京东方硅谷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在受访时说,方案还提出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展示规范,加快成果有效转化”。

  方案还着眼于“”。提出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健全院士遴选、管理和退出机制,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等举措。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些专家称,以往的“论文评价机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方案则强调基础研究与实用性研究分类考核,势将充分激励各类科技人才发展。

  其次是企业受益。

  包献华坦言,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大企业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能力不强”。方案明确提出,企业家和产业专家要在国家创新决策相关决策组中占较大比例。

  具体来说,方案提出对企业创新投入方式及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对国有企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扩大认定范围等举措。

  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方案不是通过干预市场来给少部分企业“开小灶”,而是通过普惠性政策为所有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他的设想中,未来应先由龙头企业带领全行业形成创新体系,然后是高校或院所拿出科研资源与企业对接,最后是让先进企业共享产品资源。

  方案还提出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换句话说,以市场经营为主的开发类科研机构也将走向市场。

  最终是改革受益。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被视作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的开端。经过30年的演变,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也对科技改革提出急迫需求。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发展形势所迫,是世界大势所趋。”万钢说,科技体制改革在落实该战略中,起到的是引领、核心的作用。

  由此,科技体制改革不再是“盯着科技话科技”,而是关注如何激励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与经济、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等各方面的改革统筹考虑。

  包献华表示,方案围绕到2020年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确定改革的具体措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创新体系。

  距离2020年仅剩5年。方案为增强可操作性,以台账形式对每一项改革任务,明确标志性举措、具体成果形式、牵头部门和时间进度安排等。

  万钢说,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如建立上下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已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全面咨询评议,“方案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需要听取各地的需求,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