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电影票房:涨得再快也要等等灵魂
2013年年底,中国电影市场的门楣上有了200亿票房的喜帖,不过,这个200亿的数字不能像是“横批”一样给几年来中国电影的光阴过往断然定论,如果没有长远的艺术支撑,它也许会在未来成为陷落的缺口。
从1994年电影市场改革算起,内地电影市场破百亿足足用了16年时间,而从2010年的100亿到如今突破200亿,却只用了3年。套用现今一种流行的说法“别走得太快,要等一等灵魂”,已经突破200亿的中国电影票房,虽然在速率上堪称神奇,但是探究其中的细节,却有太多的不完美,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相比,中国电影的灵魂还只是一个“幼童”,闪忽不定,难言强大。
如何对于200亿的成绩论功行赏?让人沮丧的是,中国本土电影的质量并非是“真英雄”,其幕后的功臣,是银幕数量的增长,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电影院的从无到有,使得票房基数从低点起跳,动一动就能被赞:“实在是高!” 但是,200亿只是一个表象,并没有体现出银幕增长、影片增多带来的成本的提高,量的粗糙掩盖了效率的残酷真相。
2013年,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15%,85%的座位空置。除了热门影片的晚间黄金场次影院能达到上座率八成以上,大多数影片的上座率都不足五成,尤其是上午或中午,经常出现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影厅只坐三五位观众的尴尬状况。再从单个影片效益来看,影院、片方的分账比例基本为55比45,个别影片会有3%至5%的分账变化。看似一个200多亿元的大蛋糕,去掉引进片票房和影院分账、各种税费后,留给国产片制作方的只有不足50亿元,而近年来,每年上映的国产片都有六七百部,算下来,盈利的影片仅占十分之一。
现在,再把目光投向中国电影市场的最核心部分——本土电影的质量,那更是软肋颇多,让人增一份汗颜。今年本土电影走势在上半年达到了高潮,《泰囧》横跨2012的年关,成为2013年的“龙头”。随后,《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的上映制造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波,让人感觉中国电影真是在大踏步地前进。然而,来到第三季度,电影市场却因为缺乏佳作迅速回落,诸多国产片都被好莱坞的《极速蜗牛》赶超。而到了目前的贺岁档,市场表现更是出乎意料地逊于去年同期水准,《无人区》仅仅借着“禁映”的噱头闪亮了一下,但因内涵不足,势头随即锐减,票房仅2亿出头;《扫毒》、《四大名捕2》等电影并不“接地气”,打打杀杀、死伤无数、镜头暴力,票房自然停步;而最有观众缘的冯小刚更是让观众的期望落了空,此次的喜剧《私人订制》不过是炒《甲方乙方》的冷饭,荒诞有余、诚意不足。中国电影状态的起伏不定,就像是次级选手打出去的球,运气好时能扣杀过网;幸运女神一走,立刻触网失分。
功力不足使得我们还不具备实力,无法在中国电影上空画出一条无懈可击的走势图。好不容易五一档票房井喷,贺岁档却使不出力气;好不容易赵薇、徐峥、薛晓璐等新人脱颖而出,著名导演冯小刚却失掉水准。而就算是国产片全年票房数字上压过了好莱坞,但谁又敢在《地心引力》、《疯狂原始人》等作品面前“称王”? 更何况,中国商业电影的“非正常”成功法则至今仍然在被频繁地印证,《富春山居图》遭遇“零好评”,但票房反而增加;两部《小时代》缺乏水准、质疑者众,但票房却直线上升,取得近8亿的惊人数字。这种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的怪异现象,让中国电影市场燃烧起一股商业的“虚火”,这样一个缺乏理性的市场获得了200亿元的“收成”,若不加以反思和甄别,未来将只会势力地拨弄“商业”的算盘,遗忘掉电影的灵魂。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