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科技盘点: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

22.12.2015  09:49
原标题:2015中国科技盘点: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

  2015年,谁是中国科技界最牛的“牛人”?这一年,我们又造出了哪些“神器”?发生了哪些大事将推动科技的进步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牛人

  【屠呦呦】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因而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捧获诺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一个缩影。铁基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干细胞、高性能计算,随着中国不断重视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不久的将来,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将会“扑面而来”。

  【刘慈欣】科幻启蒙“神作”来袭

  飞行器是不是能够达到光速?宇宙背景辐射究竟指什么?维度跌落是否可能存在?……8月22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斩获“雨果奖”。有人说,《三体》开启了中国人的“科幻元年”。刘慈欣说,《三体》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有了更多“存在感”,但还没到中国科幻最好的时代。

  科普科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成就、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一部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往往也能起到重要的科学启蒙和传播作用。对于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同步提高的中国来说,《三体》科幻科学潮,来得正好。

   神器

  【大飞机】C919下线,ARJ21交付

  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11月29日,ARJ21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首架飞机正式交付成都航空公司。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正在无限逼近现实。

  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一把“标尺”。几十年来,我们因种种原因错失研制自己大飞机的机遇,长期处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时代。而今,如同响当当的“高铁实力”“核电出海”,大飞机也在抢占全球科技经济发展“制高点”上带给我们更多自信。

  【北斗导航】“中国坐标”再发力

  3月,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天基导航系统建设迈出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8月,实时厘米级军民两用北斗卫星导航核心板卡研制成功;9月,“基于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阅兵车辆训练考核系统”让车辆方队等速时间误差在0.3秒内;11月,我国首颗40纳米北斗多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正式量产……

  过去的一年,“中国坐标”无论在技术突破还是应用开发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迎来“黄金时代”。

  【“悟空”】“上天入海”续写传奇

  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悟空”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促进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天入海,中国科技今年不断续写传奇:9月,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发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20颗技术试验小卫星奔向苍穹,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箭多星”的新纪录;10月,我国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试,为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石。

   大事

  【科技成果转化法】让科研“陈果”释放新动能

  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施行。大量“陈果”有望焕发生机,一批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可能身价千万,企业可与各方主体独立或联合开展务实深度合作、一系列“硬邦邦”的产品将陆续走出实验室……

  与现行法律相比,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可谓“大刀阔斧”,它扭转了“重理论成果、轻成果运用”的评价导向,对科研人员的权益进行了全方位保障,明确了企业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从法律层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

  【世界互联网大会】让“互联网之光”照亮未来

  12月,随着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行,全球互联网行业再次进入“乌镇时间”。

  3天时间里,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嘉宾齐聚乌镇,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多国领导人、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致辞。10场论坛、22个议题相继展开,全面探讨“互联网+”。涵盖无人车、虚拟现实摄像、移动操作系统等众多互联网发展最新成果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吸引各界目光。

  当白墙黛瓦的古镇遇上互联网,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让世界聆听互联网发展的中国故事,同时也向世界传递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理念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记者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