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小型水库、山塘水库、灌溉渠道、机电排灌设施和农村饮水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工程,丰收工程,发挥着防汛抗旱、城乡供水、灌溉排水、改善环境等方面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粮食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2014年,金溪县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11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在充分借鉴学习其他县(区)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该县立足县情,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健康稳步推进。时下,无论何时走进金溪县广袤的农村大地,看到的水库清洁整洁、灌溉沟渠畅通无阻,水利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为验证改革成果,近日,记者深入全县各乡镇走访,耳闻目睹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后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发展。
明晰责权,向“重建轻管”顽疾开刀
7月22日,记者来到金溪县对桥镇连家村,映入眼帘的满是丰收的喜悦,村民们在广袤的田野间忙收忙种,村民连晓华告诉记者:去年,县里将我村的水库划归了村里管理,给我们颁发了产权证书,还给了几万块钱给我们加固维修,水库加固后,农田灌溉水源有了保障,水库也明确了专门的人员管理,放水也实现了“一把锄头”,以往家家户户抢水的现象今年再也没有出现了,感谢改造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金溪县现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共2314座(处),其中:小型水库68座,山塘水库1647座,中小河流及其堤防2座,小型水闸19座,小农水工程4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1处,陂坝166座,泵站197座,小型水电站7座,这些水利工程大部分始建于五、六十年代,并分布在全县农村各地,过去都是集体兴建,大众受益,工程产权不明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年久失修、病险隐患多、维修加固难、日常管护难也日渐凸显,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水利健康发展的瓶颈,逐渐形成了“吃大锅饭、喝大锅水,有问题政府会解决”的思想,逐步造成了“谁也不愿管、谁也管不了”的现状。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2014年10月,金溪县根据省水利厅的要求和部署,拉开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向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顽疾亮起了“手术刀”。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金溪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提出了改革工作目标,明确了改革范围,划定了时间节点,落实了部门责任,并将该县小型水利工程相对较多、位置相对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对桥镇作为全县改革工作的试点乡镇,率先动手,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迅速铺开。
分步推进,激发管护责任落实
“现在的水利工程归我们自己所有,《产权证》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现在这座水库我们也没有承包给他人养鱼,就专门为我村的农业灌溉服务,水质也变得清澈透底,我们还为管护人员落实了管护经费,现在不仅水库有人管了,渠道有人清了,连水质都有人保护了,改革不仅解决了我村农业用水大问题,还保护了我村的生态环境。”陆坊乡上李村乌泥塘水库管护责任人项护来这样告诉记者。
该县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防止改革“一刀切”现象,在对全县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核实,查阅资料,标注方位,登记造册,明确了改革范围,并为每座水利工程建立工程台账。而对那些跨乡镇、跨村组共同受益,不易明确产权的水利工程,则实现由其中一个乡镇或一个村组或引导农民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的形式进行托管,同时对一些由村民、集体投资的水利工程则按照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在对这些分类明晰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对全县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分门别类,采取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等形式,灵活转化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落实责任主体。
为确保改革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的落实到位,金溪县还及时出台《金溪县小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和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对管护工作单位、管护主体责任、管护经费来源、管护工作考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年终进行考核,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进行考核机制,给管护人员增添工作动力和压力,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稳定持久的管护工作机制。
奖补结合,激活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自己筹一点,集体给一点,政府补一点,我们的水利工程就这样建起来了,并且工程产权还是我们自己的,村民怎会不乐意。”金溪县左坊镇左坊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左全胜这样告诉我们:去年,我们村通过“一事一议”,自筹资金近20万元,对南岭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获奖补资金6万元,水库加固后,一举解决了我村近320亩水田和60农作物灌溉难题,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赞许。”
为破解改革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和资金投入难题,金溪县还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了《金溪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维修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承担防洪、排涝、灌溉等公益性任务水利工程应急修复,主要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落实,项目预算总额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奖补比例为:项目预算5万元以内的奖补40%;5-10万元的奖补50%;10-20万元的奖补60%。这些奖补资金不直接投向已获国家投资的项目,而是投向那些农村群众急需解决的,存在突出问题的小水利工程。同时,采取“上级争取一点、县镇安排一点、受益村组筹集一点、水利开发赚取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管护和维养资金。
为大地丰收,确保发挥长远效益
通过近几天的走访,我们发现,改革后的水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原本杂草丛生的水库大坝,因为有了人的管理,如今变得光洁平整;昔日水草拥堵的灌溉沟渠,因为有了管理人员的清理,如今畅通无阻;过去抗旱期间抢水、堵水现象已不复存在,因为实行“一把锄头放水”,村民用水井然有序。通过改革,农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村民用水得到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怎么用、怎么管,农民自己说了算,也使农民群众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管护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小型水利工程“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通过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把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落实到产权所有者身上,使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逐渐得到落实,工程的防洪、灌溉、保障效益逐步恢复,使改革后的水利工程运行效率、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截至目前,该县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已基本结束,已为2314座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发放了《产权证》,使这些水利工程全部有了身份象征,并为它们落实了农村小型水利管护奖补资金76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养好和奖补,初步建立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的目标,确保了这些惠泽大地的丰收工程效益得到长效发挥,持久利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