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风:潜移默化的古诗不能删

27.08.2014  10:29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8月25日,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减负”、“瘦身”,相信社会上肯定是欢呼声一片。但对于一年级课本删除全部古诗,却有不同的态度,赞成者认为这是教育的理性回归,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样的做法让语文课本少了诗情画意。而在笔者看来,一年级古诗不能删,并非因为古诗的诗情画意,而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古诗的学习是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古诗全删的做法是在割裂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有浓厚的矫枉过正的意味。

  不少欢呼删除古诗者认为,古典诗歌讲究韵律对仗,有的还意境隐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不说,背诵古诗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笔者看来,是忘记了自己学童时候对那些古诗倒背如流的往事。此次沪版一年级删除的8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悯农两首(其二)》、《夜宿山寺》、《江雪》、《梅花》,这8首古诗,可以说都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无一首意境隐晦;而且稍有记忆的人都会知道,在一年级,几乎没有老师会给学生讲韵律对仗,一般来说,老师都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然后背诵,而那些背诵诗歌的情景,至今留在笔者记忆深处。况且,你说一年级理解不了,难道二年级就能理解了吗?那是不是二年级也得删了?

  反对删除诗歌者给出的理由是,删除诗歌,让语文课本少了诗情画意。事实上,删除古典诗歌,真正伤害的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古典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背一首古诗,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学童来说,可以不懂里面的深层含义;欣赏《清明上河图》,学童们也可以不懂当年汴京的繁华;我们的小孩,可以在听我们讲梁山故事、红楼遗梦的时候,不需要懂反抗封建压迫封建礼教,他们只需要感受中华文化字里行间的温暖就可以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自会恍然大悟,自会会心一笑,笔者至今感念小学启蒙老师教我们念“三百千”,虽然我当初也根本不懂。

  近年来,围绕着教材改革出现了诸多争论,鲁迅文章、朱自清《背影》等都曾成为舆论焦点。不管教材编写者是为了“减负”还是“与时俱进”,都不应该把一年级语文古诗全删。我们看到,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成为不少家长热衷的事,甚至有不少地方涌现出“国学班”、“孔子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系统的国学学习其实已经很难实现,而文化的学习又有其潜移默化的特质,我们又怎能打着“减负”的幌子,删除古诗,断了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呢?教材改革切不可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