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给京津冀注入国家动力: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这是三省市一直在等的“东风”。
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然而,长期以来,三地在行政壁垒下各自为政,经济联系松散,在区域合作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为京畿重地、北方腹地,京津冀被寄望能够带动北方经济、连接南北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然而长期以来,三地发展极不平衡,河北省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北京、天津的1/5左右,单位面积年产出不足北京的1/10,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断崖”;此外,京津冀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的长远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需要用“一盘棋”的思路来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今年8月,官方消息披露,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副总理张高丽任组长。作为顶层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
京津冀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三省市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各就各位”,找到差异化的定位,融入协同发展,寻求合作共赢。目前,三省市就生态环境合作、教育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协同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已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更深层次的改革,诸如跨区域GDP分计方式、税收分成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也在探索之中。
习近平给京津冀注入“国家动力”
9个月前的2月26日,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发展新路,响起了一声发令枪。习近平总书记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地缘相亲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三兄弟”,开始了更为频繁的“串门”,商量彼此之间的合作共赢。
眼皮子底下的京津冀,如何行稳致远,探寻全新动力,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虑的重点。去年以来,他分赴三地考察,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天津是习近平三地考察的第一站。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天津考察调研。两天时间里,他先后到武清区的农田、滨海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处考察,就发展都市型农业、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调研。
就是在这次调研期间,习近平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