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放管服”改革 全国上下一盘棋
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的“放管服”政策措施落地了吗?企业经营、群众办事更便利了吗?为了将政策和落实“对对账”,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放管服”改革专题督查组来到18个省区市,现场查看市民服务大厅、行政审批大厅、不动产登记大厅,通过明察暗访、座谈访谈、随机走访与地方政府部门、上百家企业负责人、数百位办事群众深入交流。督查组对堵点痛点 “对症开方”,切实推动问题解决,群众纷纷点赞。
简政放权做减法,落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
在重庆两江新区不动产登记大厅的自助申报设备前,记者看到,正在帮客户代办不动产登记证的房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陆海燕将客户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面扫描,买卖双方的身份信息立即显示在屏幕上,轻点鼠标,《买卖合同》和《不动产登记申请表》就都打印出来了。记者看了一眼买卖合同,只有薄薄一页纸,需要填写的空格一共12个。“此前买卖合同共计8页约114项空格需要手填,办理二手房交易过户手续,没小半天办不完。”陆海燕告诉记者,而现在通过二手房自助申报系统,整个流程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投资项目报建审批的精简优化,解决了重庆东银壳牌石化有限公司的大麻烦。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加油站网络不断扩展,以前需要一个站一个站地审批,一个加油站的项目报建验收手续需要近300天,后来重庆市商务委了解公司情况后,同意了公司提出的批量性店铺增设申请,“公司2014年获得了100个加油站的网点增设批文,解决了重复审批、办事周期长的困难。”同时验收周期也减少至200天,节约近1/3的时间。
在广州市,广东柏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洁告诉记者,开办企业就跑了一回。“今年4月,我在‘红盾网’填了资料,审核通过后,第二天去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张洁几年前也办过企业,那时候仅在工商登记环节就前后去了6次,往返折腾让她苦不堪言。现在,广东省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可压缩至15天。
企业和群众减轻的负担,从数据对比中显现出来。在不动产交易登记、开办企业、投资项目报建等事项中,办理环节、办理时限、申请材料等一系列指标明显“瘦”身,让老百姓跑腿少了、办事快了。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一项项改革落地有声,化作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念好“简”字诀,做好“放”字功,各地在落实简政放权“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发展出地方特色和优势,靠“自选动作”加分。江苏省提升审批效率提出“不见面”的目标,通过“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80%以上事项的网上办理,申请者与审批者可以“不见面”。黑龙江省实现证照“穿越”办理,大庆市以黑龙江省与广东省振兴东北对口合作为契机,在全国率先与广州南沙区开展了企业注册登记事项异地办理试点。
加强监管做加法,清单化、法制化、常态化保障改革在阳光下运行
放下去的政策如何放彻底、接得住?在督查中记者发现,各地通过创新办法来加强管理,为简政放权护航。
清单制亮出权责家底,让老百姓有本明白账。山西省推出“两清单、两张图、两办法”的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即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廉政风险防控图,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办法、行政职权运行监督管理办法” 让各级、各部门厘清“手中权”,明白“肩上责”。督查中记者看到,有的县还向基层延伸,建立乡村权责清单,并结合乡村两级重点以服务为主的特点,列出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监管趋向法制化,“放管服”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完善正在加速。比如,黑龙江省通过制定法规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201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起草了《黑龙江省行政执法与监督条例》,从严格涉企执法要求、优化发展环境,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等六方面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等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固化并加以细化。同时,从11个方面对扰企行为进行界定和禁止,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行政执法部门侵害企业不当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监管日益常态化,“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在不少地方已经全覆盖,今年底将在全国覆盖,市场监管执法和其他行政执法中的随机抽查范围也将逐步扩大,有效遏制权力寻租和执法腐败。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已成为日常监管利器。比如,广东省日前就对四类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行政性惩戒措施,包括食品药品、逃税骗税、拒不履行国防义务等行为,同时支持征信机构采集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引导市场主体应用信用信息和第三方机构评价报告,对严重失信个人采取差别化服务。此外,常态化督查工作已成为政策落地的有力保证。此次大督查中,各地都上报了对今年5月“放管服”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的自查自纠和核查整改情况。
优化服务做乘法,“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政务服务“添翼”
如果说改革到位、监管有力,是外化于行的硬实力,那么优化服务就是职能转变内化于心的软实力。
服务意识、耐心细心,已是很多地方优化服务的基本要求。督查期间,哈尔滨市香坊区国税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化解纳税人的不理解、不耐烦情绪,他们建立了拓展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可享受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并可在等候区观看动画短片、聆听轻音乐来放松减压,“还设了‘税企恳谈角’‘负能量宣泄室’,为带有负面情绪的外来办税人员提供干预服务,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舒缓情绪,从而化解矛盾。”
依靠技术手段为政务服务加速,很多地方政府也尝试创新了不少办法。比如,“互联网+”已成为很多地方政务服务“标配”。江苏省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今年6月正式运行,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省域范围内行政权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破数据孤岛,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同时在全国率先引入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综合旗舰店理念,政府部门也开起了“网店”,全省65个部门当起“店小二”,一起提供7万多项免费的政务服务“商品”,供“消费者”挑选。
大数据、云计算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政务服务中。比如,广东省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等公用基础数据库,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网上办事数据库以及投资审批、工商登记等专题应用数据库建设,已整合400多万法人信息、1.2亿人口信息和超过5.5亿条网上办事数据,有效支撑投资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信用信息监管、行政效能监督等30个跨部门、跨层级的“放管服”改革业务应用。
与此同时,督查过程中,很多地方反映了“放管服”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部分基层部门审批人员面对繁重的下放审批事项,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知识。一些部门简政放权政策落实不同步、不协调,信息数据不共享、不互通,反复提交、重复跑腿现象仍然严重。有关方面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上下一盘棋”,大家有信心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化解矛盾、推进改革。(赵展慧、尹晓宇、方圆、李坚、乔栋、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