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副总编:我们脸书粉丝数仅次于纽时

27.06.2015  14:04

6月25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俄媒体论坛上,来自两国的近百位传媒界精英共聚一堂,共商两国媒体合作大计,共创中俄媒体发展的新未来

交流互信 弯道超车

卢新宁

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强势崛起,极大缩小了国际传播的“数字鸿沟”,也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

今天,人民日报在脸书上的认证账号粉丝数已达460万,超过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等西方大报,在全球传媒中排第二位,仅次于纽约时报。依托报道与活动“两条腿走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驾马车并进”、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共享”,人民日报完成了自己的报网融合和海外布局,从单纯的纸媒310万用户成长为覆盖2.5亿用户的多元信息提供者。

这个蓬勃发展的进程,正好与中俄媒体合作互信的历程同步。近年来,人民日报一方面坚持正面积极报道俄罗斯政府和人民在国家转型发展道路上做出的全方位探索,一方面加强与塔斯社、俄罗斯报等俄主流媒体开展高层互访活动,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人民网俄文版和俄罗斯代表处、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都与俄媒开展了多方位的实质性合作。

当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第一,围绕利益交汇点,厚植中俄友好的民意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历史性对接,为中俄媒体带来了众多值得通力合作的好选题。中俄两国媒体应主动出击,为世界人民呈上真实、鲜活的报道,保证两大战略概念的正确解读以及各项务实合作的顺畅进行。

第二,寻找文化共鸣点,打造全媒体时代“传媒共同体”。中俄媒体合作,更应在实践中互通有无,为世界提供更为丰满的国家形象。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正是中俄两国传媒界加强合作的契机。在未来的一年里,人民日报将携手塔斯社举办两国主流媒体编辑记者采访俄罗斯边境城市活动,人民网将与俄罗斯媒体及机构合作,推进中俄媒体沙龙机制化。

我们愿与俄媒同行携手并进,抓住全媒体时代机遇,争取更多话语权,共同打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舆论新版图。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一带一盟 共同推进

何东平

今年5月,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在出席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上撰文,深情回顾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的友谊,指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俄两国人民更将携手前进,同护和平,共促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无疑是中俄两国“携手前进,同护和平,共促发展”的一次重大实践,两国媒体大有可为。

中俄媒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担负着传播信息、释疑解惑、沟通交流的重要责任。作为媒体,有必要对其进行准确把握和有效传播,倡导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中俄两国人民充分理解对接合作对于开拓欧亚大陆新的增长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刻意蕴。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所在的媒体也表现出各自的立场和特色,而推动文明进步、促进国家发展则是共同的追求。建议中俄媒体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这篇宏章巨制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彼此配合,各有侧重,资源互换,形成合力,通过多声部的精彩交响,奏出激荡人心的和谐乐章。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多个渠道 深度合作

谭 跃

中国出版集团每年出版1.4万种图书和52种报刊,进出口20多万种出版物,在莫斯科、纽约、伦敦等地建立了29家海外分支机构。在新媒体构建上,我们的策略是“内容、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数字出版业有三个趋势越来越清晰:第一,技术越发展,传播渠道越多元,阅读方式越多样,优质内容就越来越成为珍稀的资源,传统出版的价值选择就越来越成为指引技术发展的人文精神。数字出版极大地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但内容这个根本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动力。第二,一份内容多媒体表达,一个选题大数据判断,一本图书多渠道投送,在给传统出版带来困惑的同时,也奏响了新兴出版的福音,展现了出版行业的前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媒体与媒体的融合,将会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精彩演绎,将会在大数据、云计算的背景下,催生出全新的出版业态。第三,新媒体的灵魂是内容,动力是技术,但它的成败取决于市场,它的盛衰关联着资本。大资本可以集聚大数据,构建大平台,催化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所谓互联网思维,说到底就是以需求为中心的市场性思维。

未来,希望在经典作品互译出版、汉语教材推广、国际书展参展、营销渠道建设、出版物数据库拓展等方面,与俄罗斯同仁展开合作。

愿我们的交流和合作,从思想到业务,从项目到平台,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深入。

(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发挥优势 凝聚力量

章新新

中俄媒体是两国民众增进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窗口,是两国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两国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坦诚积极、客观理性报道对方国家真实情况,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共同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信,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两国媒体应发挥各自优势,面对国内外受众,讲清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时代内涵、重要意义:它是各国利益共享之路,而非中国或俄罗斯的利益独享地带;它是合作、发展的理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形成大区域合作。

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如媒体交往、稿件互换、选题策划、联合采访、媒体教育培训等。中俄两国的传统媒体正在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媒体也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应加大中俄大新媒体合作力度,建设、拓展信息传播新通道、新空间。

中俄两国将于2016年和2017年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这为两国媒体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真诚希望中俄媒体凝聚两国智慧、聚合各方力量,成为中俄关系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的“助推器”。

(作者为中国新闻社社长)

全面创新 多元传播

彭树杰

全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由过去单一的文字报道发展为文字、图片、电视等立体式报道,演变为包含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报道;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平面和广电媒体演变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传播;受众习惯由在办公室、家庭等固定地点接收信息演变为可移动地随时随地浏览信息;从业人员由单一分工向全媒体记者转变。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包括报道理念、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当前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体化发展需求和条块化分割现状之间的矛盾,包括架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分割。

传统媒体如何推进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组织模式,以项目制方式整合人力资源。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分割的组织架构,而融合发展客观上对打破部门分割、整合报道资源提出新的要求。我认为可以通过项目制方式,跨部门、跨地区、跨媒体整合人力资源。

二、转变生产方式,着力推进“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主流媒体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采集网络,我们要依托现有布局和采集优势,在深耕细作上下功夫,既编发好通稿,也加工符合各种终端和不同地区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利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特点实现多次传播。

三、加强议题设置,既发布信息,也传播观点。全媒体时代,受众面临信息过剩、权威观点不足的问题,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不知道该听谁的、该信谁的,尤其是国际传播领域。这种情况下,议题设置和观点传播就特别重要。

四、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实现此长彼长、共生共荣。有人认为,新兴媒体发展必然会削弱传统媒体,甚至有可能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能实现此长彼长、共同发展。

(作者为新华社副总编辑)

共建机制 互学互鉴

王庚年

过去10年间中俄两国相继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等主题年活动。国际台在主题年框架下,不断加大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媒体活动,积极服务中俄关系大局,通过一系列平台合作扩大了影响,并成功建立了媒体交流合作机制。

基于中俄媒体合作交流的经验和基础,在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期间,国际台将继续发挥主动性,持续形成中俄媒体交流高潮。

目前,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媒体理事会架构已组建完成,这是通过民间渠道对中俄两国外交的积极配合和有益补充。双方商定,首次圆桌会议将于2015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期间在中国举行。

从2016年起,每年在两国各举办一次圆桌会议,举办时间依据双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设置。

国际台计划于2016—2017年,联合“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和电视台,策划和实施“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活动。中俄双方将组织两国主流媒体,走访中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省市区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布点城市,通过全媒体报道,解读中俄两国进行国家战略对接的重要性,突出各项目间的互补性,突出合作促发展的主题,展现双边和多边合作的互利共赢特点。

(作者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战略对接 全力推动

丁 士

中俄“一带一盟”的宏大“对接”,给两国以及相关国家带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

一带一盟”对接是经济合作,也是跨地区、跨文化的史诗性的多领域合作,会涉及各行各业,媒体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沟通的桥梁,将发挥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独特作用。

面对“对接合作”宏伟大业,媒体无疑将充当记录者、见证者和传播者乃至推动者的多重角色,这是中俄两国及丝路沿线国家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与合作的难得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恰逢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传播能力将为合作添上腾飞的翅膀。中国的媒体正在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充分用好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能力和效果。

当然,相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中俄经贸合作的大业,媒体合作还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该做和可做的还有很多。为此我建议,借这次中俄媒体论坛东风,在“一带一盟”合作中,进一步加强媒体合作,在媒体合作中突出经济信息传播的合作,特别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各种新媒体的交融互动,全方位、全天候地提供信息交流,共同为亚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格局的完善献策献力。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扩大与俄罗斯媒体的合作,在合办新媒体信息产品、合办报纸专刊专版、合办论坛研讨活动及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作者为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网媒合作 适应潮流

史安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扮演着不可替代、不容忽略的角色。美国科幻作家吉布森在上世纪60年代设想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现实。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在如何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提升国家软实力上都取得了一些经验,合作和交流的前景广阔,为深化两国公共外交尤其是青年一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中俄加强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无论对提升两国的文化软实力,还是对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闻与信息传播新秩序,都有着重大意义。

建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强化中俄在构建国际互联网新秩序中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丝路沿线国家的互联网合作机制;以中俄为首,加强丝路沿线国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合作,并带动地区内其他国家,实现“赛博空间”的互利共赢局面。共同开发以“丝路”为主题的数字新闻产品、联合打造网络购物平台等。

加强新闻学院和新闻教育、培训方面的合作,联手进行丝路沿线国家新闻和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培训,让众多后发国家迎头赶上互联网大潮。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关注中国 乐享经验

谢尔盖·米哈伊洛夫

塔斯社在亚太地区合作最多的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塔斯社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代表处,如今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都有记者站。

塔斯社记者多年来积极关注中国发展,对中国两会等重要事件,两国元首互访,两国在能源、边贸、银行等领域的合作都进行了充分报道,也获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令人振奋,中国的倡议与俄罗斯的远东发展计划不谋而合。下一步,塔斯社准备加大对双边投资的关注,在俄罗斯生活的中国人和在中国生活的俄罗斯人的故事也会引起受众的兴趣。

塔斯社与中国主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的合作都富有成效。我们联合成立了金砖新闻网和上海合作组织媒体俱乐部,这些机构对促进亚太地区媒体伙伴间的多方和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塔斯社的外文局打算与中方合作出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画册,已签署了协议。我们在网络领域与中方的合作,在我们的国际合作中也最有成果。中国在融合新老媒体方面发展很快,我们对中国经验感兴趣,也乐意与中国分享经验。

媒体合作能够促进国家合作,双方一起下功夫,就可以达到举办“媒体合作年”的主要目的——传递可靠信息。

(作者为塔斯社社长)

敞开大门 欢迎合作

安东·兹拉多波尔斯基

我们关注中国电视的发展,也跟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过合作。现在我们和中方合资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来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部纪录片计划今年8月在中国播放。

我们公司在报道大型国际活动方面有很多经验,中国合作伙伴可能对此感兴趣。今年卫国战争胜利日,我们全程直播了俄罗斯海军阅兵式。我们在每个港口、每艘军舰、每艘快艇上,都安装了高品质摄像头,用卫星传送信号,同时在社交网站上与观众互动。我们感谢中国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更换设备。

我们永远对中国伙伴敞开大门,欢迎任何合作!

(作者为全俄广播电视公司第一副总裁)

纪念二战 共推佳作

德米特里·基谢廖夫

今日俄罗斯”在巴黎、伦敦等城市开设了广播电台,提供的信息很受欢迎,在印度、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部分城市也设立了电台。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我们保证传送真实、积极的信息,希望中国同行信任我们,与我们共享资源。在双方对等互利的基础上搞播送,对两个国家都有利。俄罗斯人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媒体合作可以让中国人直接向俄罗斯人介绍自己,反之亦可。

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合作经验。比如为庆祝二战胜利,我们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了一期介绍苏联卫国战争名曲的节目,在两国电台播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制作的《你好中国》广播节目在“今日俄罗斯”网站上也很受欢迎——因为这是了解中国的直接信息来源。我们还打算联合制作有关抗日战争历史的电影,在历史频道播送。我们与人民网合作举办活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与新华社也签了参考信息交换协议。中俄媒体合作的项目很庞大,就像中国的食物一样,吃下去就会发现很美味。

(作者为“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社长)

坚持不懈 影响西方

巴维尔·涅戈伊察

应该怎样向一些西方国家传播我们的观点?我们深信,有必要进入其他媒体已经形成的受众群体,即使这些群体对我们并不友好。

我们向西方的同事学习,按照他们的规则做新闻,但内容是俄罗斯自己原创的。

我坚信,媒体能够形成对一个国家及其文化、体育、经济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持续的兴趣。没有计算器能计算出来,在俄罗斯有多大比例的游客人数或投资是得益于我们在国外从事的新闻工作的。但一定存在这样的百分比。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应该忘记,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还应该记住,要求一个国家在国家形象方面的投资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我们正试图影响人们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观点,有时是改变人们对我们国家的恐惧,这项工作需要耐心和长效“疗法”。

在我看来,使用平和的语气,让人感觉是在对话,就能更令人感到亲切。有时我想,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可以与农民种田进行比较:他先犁地,播种,施肥,只有到秋天才会取得丰收。

(作者为俄罗斯报社长)

主动出击 应对竞争

玛格丽特·西蒙尼扬

欧盟最近3个月一直在探讨如何应对俄罗斯的宣传。如投入更多资金,成立特殊基金会或协会,抨击俄罗斯新闻从业者。英国最近宣布成立了1000多人的“特种部队”。这个队伍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伊斯兰国”和俄罗斯的宣传。这就是信息战争。

挑起战争的是西方,不是我们。为什么?因为过去几十年里,受众只能看到单方面的信息。我曾在美国上学,2000年之后再去美国的时候遇到了我的一位中学老师。这位老师说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一阵好一阵不好,最近又不好了,这是为什么?我回答说,这种趋势在1999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的时候就开始了。老师却说:谁轰炸南斯拉夫了?从来没有这么回事!我请他到网上去查,他这才明白自己不知道美国还在欧洲的中心地带轰炸过其他国家。

这种事现在不可能再发生了,因为在西方也有中国的媒体机构、有“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我们有更多的报道视角与信息来源。

(作者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总编辑)

文学互译 增进了解

斯韦特兰娜·阿尼克耶娃

文学对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5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在莫斯科联合签署了《“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6年内相互翻译并出版对方国家不少于50种经典作品,或双方共出版不少于100种图书。双方分别确定了“中国文库”和“俄罗斯文库”各50卷,并制定了详细的出版计划。2014年的莫斯科国际书展上,中俄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首批成果发布。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该项目的初期成果也有展示。

(作者为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经理)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陈效卫、林雪丹、曲颂,本报记者张光政、赵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