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校长被免职 “小腐”怎么不算事儿?

03.12.2015  18:26
原标题:中传校长被免职 “小腐”怎么不算事儿?

一、舆情综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2.55万条,微博言论80.5万条,微信文章1.81万篇。教育议题中,高校贪腐、学生表现、校园安全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二、教育舆情热点排行

本周教育舆情热点排行(数据截至12月3日)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 中国传媒大学8名领导受处分 正副校长被免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违规操办女儿婚宴被免职、北京迷笛学校十几名学生因涉毒被带走 、河北千余学生县政府上访 官方称多收费用已退、安徽阜阳城郊中学一女生坠楼身亡 调查称事前班主任曾没收其手机、教育部通报高校违规案例:北邮私设280万小金库、江西初三女生校内被围攻遭5耳光11脚、安徽女学生过生日向母亲要钱遭拒 欲带同学投河、江苏一幼儿园被曝为应对检查通知差生别来上课、人大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案将在南京开庭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新闻。

三、热点事件舆情解读:

【中传校长被免职事件】

1.事件概述

11月24日,教育部通报了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的处分。其中,陈文申因违规用车被予以通报批评;苏志武因办公“超标”、公款宴请等原因被免职。知名学府高层领导因“小腐”受到“连锅端”式处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媒体观点:根治高校贪腐需坚定去行政化

媒体主要围绕高校贪腐如何制止展开积极探讨。首先,分析高校贪腐频发原因。新华社、中国网评论引述专家观点指出,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经费逐年增多,在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某些廉政意识薄弱的高校领导发生违纪违法行为有一定必然性。其次,呼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高校去行政化。《北京青年报》《法制日报》评论认为,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学术的神圣性并不能给学者带来更多的道德感,一些学者的堕落并不亚于贪官与奸商。要遏制当前高校领导贪腐,根本之道在于建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畅通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将高校信息置于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再者,反思“为‘小腐’叫屈”背后的公众期待。《南方都市报》评论指出,为“小腐”官员被查处叫屈,并不是说,公众同情被处理的违纪官员,而是希望能像处理小腐败、小违纪那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严肃查处比他们更严重的违纪违法、不作为和乱作为。

3.网民观点:“小腐”何必严惩

网民重点关注处分结果的合理性,明显出现了类似“大家都这样”“不算什么”的表达,不少中传学生网民为违规校长叫屈,认为其工作尽责,不该因小错被免职,并引发广泛共鸣。网民“老赵茶馆001”表示,就通报中看那点破事儿,根本就不值一提,这个级别这样得干部应是好干部了,得罪谁了落的如此下场。网民“远璐晶晶”,将赠送学校礼品未进行资产登记长期摆放在自己办公室也算个事吗?放在办公室又没拿家去,办公室就是公家的,放在公家的地方就算违纪要免职吗?网民“hard-boiled的茜爷”表示,中传两校长被免职突然很想说一说,事情虚实我不敢妄言,只是站在一个广院学生的角度,我只想说,在各个方面,学校从没有亏待过学生。网民“契尔年科”指出,苏校长没有对不起我们。另有网民希望相关部门对教育贪腐彻查到底。网民“瓦尔特2407859251”表示,往深挖,看见的只是表皮的小事。

4.舆情点评:

近段时间,高校贪腐舆情集中爆发。中传校长等8名领导违法乱纪被免职的消息曝光几天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领导违规操作的新闻又被大量报道,舆情热度反复高涨。从媒体统计数据来看,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有50多起,办学经费增多与权力监督的匮乏让“象牙塔”内的腐败案件屡禁不绝。联系相关舆论反馈,“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根治高校贪腐的社会共识。同时,鉴于校园基建、招生、科研经费等已经成为腐败滋生的高危领域,相关部门不妨予以重点监督。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场上某些“善小可不为,恶小可不惩”的民间反馈,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关注“小腐”之外,严厉打击教育领域危害更大的“害群之马”,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公众对腐败问题认识的情绪化。须知“小恶”不除,贪腐难禁。类似“好校长犯小错不该免职”等感性表达,往往带来纪律失之于宽的后果,给腐败提供滋长空间。只有尊重法律的严肃性,对腐败行为“零容忍”,才有可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