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看变化 促发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五)

21.03.2017  00:42
 

 

同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省政府法制办 刘志华

年关时分,我回到了家乡——信丰县下辖的一个美丽小山村。刚入村口,村道左边拐弯处的一幢崭新小平房豁然映入眼帘!“那是政府为刘某仔(贫困户)免费盖的农村保障房!”家父说道:“这房子水电全通,桌椅床凳、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农村也有保障房?带着这个疑惑,我趁走亲访友之际开展了调研。原来,农村保障房,是助力农村困难群众实现住房梦的一次实践创新。我要由衷地为这项惠民工程点赞!

一赞政策出台精准及时。 近年来,在苏区振兴、精准扶贫等利好政策推动下,家乡村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楼房。但是,像刘某仔这样的困难群众,即使按危房改造政策上限补助2万元每户,其也未必有能力建新房。县里对这类困难群体“不抛弃、不放弃”,于2016年启动了“交钥匙”工程,由政府规划建设一批农村保障房,免费提供给他们居住。

二赞政策民主灵活周到。 在保障房安置对象认定方面,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在保障房建设模式方面,提出了在中心村或村小组集中新建、购买农村闲置房屋进行修缮改造等四种灵活安置方式供各地选择。在保障房建筑风格方面,专门设计了11套35-75平方米不等的客家风情户型图供各地参照。

三赞政策执行有力有效。 信丰县专门成立了农村保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乡镇政府的主体责任,倒排了时间进度表,不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有效确保该惠民工程顺利推进。截止2017年春节前夕,全县共计有795户困难群众喜迁新居,住进了农村保障房,其中,仅正平镇就建成保障房48套。

点赞之余,我也作了些许思考。 思考一:保障房的产权归属有待细化。 在实践中,如何保障真正困难群众有房住,防止村集体滥用处分权、收益权等问题,文件尚未涉及,亟待完善。 思考二:保障房的用户退出机制有待建立。 农村保障房政策目的不是“养懒汉”,而是解决农村困难户燃眉之急的一种过渡性政策。当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后,应当启动保障房用户合理退出机制,将保障房腾给更需要的困难户。 思考三:保障房的资金筹措渠道有待拓宽。 当前,农村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涉农资金,不足部分则由财政兜底解决,这对本就不富余的县财政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此,建议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引导在外乡贤或企业捐献赞助、村民自愿出工出力等方式,切实将这项惠民工程办得更好!

 

 

一个贫困村支书的幸福事和新愿景

省地税局 童建根

   温热了乡愁,收拾好行装,我回到了老家余江县黄庄乡沙湾村过年。家乡虽阔别一年,但记忆历历在目……

去年春节期间,因了党员回乡调研的需要,我走村入户,对沙湾村的经济发展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说是然于胸,尤其是对全村贫困户143户、462人记挂在心。这时隔一年,作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村经济发展怎样,村里都有哪些新变化。带着疑问,今年我找到了老朋友村党支部书记吴国辉。

盘点2016,吴书记给我讲述了村里的幸福事: 一是宅基地改革改出了新天地。 全县宅基地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村里召开,目前全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村已全部完成验收。 二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焕发新风貌。 肖家、桂家、乐家等6个小组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开挖、拓宽路基1.23万米,拆除空心户、危旧房23栋。 三是精准扶贫取得新突破。 成立了苏良苗木、水标泥鳅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加入户每年从中分红4500元;建立了首个电商服务点,举办了全乡首个叉车培训班,提高了村民就业能力;100万元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参股重点企业“昌盛化工有限公司”,年获7.5%的固定投资收益,既保证了扶贫资金增值增效,又解决了企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党建工作获得新成效。 村党支部被评为县、乡先进党支部和全县十佳弘扬正能量示范村。谈及这些,吴书记言语间甚是自豪。说到2017新年愿望,吴书记说通过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这新年愿望反映了基层党组织的共同心声,传递了党中央惠农富农强农的新政。如何圆村民们的幸福梦,笔者结合调研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一是首抓党建,强基固本筑堡垒。 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坚决防止和查处基层出现的“蝇贪之害”;严格“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实行每日一名村干坐班服务、每周一次村干例会、每月一次党员活动“三个一”工作法;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民情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事务理事会五支队伍作用。 二是会抓统筹,找对路子惠民生。 以党建+为龙头,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统筹兼顾,做到民意高度契合、资源适度整合、措施深度融合。在宅基地改革上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严把 “一户一宅”关,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全面规范农村建房;在扶贫攻坚上要“精准”发力,既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又对致贫原因认真分析,“一户一策”精准实施。 三是重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村团结友爱,以自己的行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推动村经济发展。同时,吸收致富创业能手入党,通过新党员传帮带,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供销产业“造血” 助推老区脱贫

省供销合作社  刘 娟

我的家乡永新县,是全国五大将军县之一,闻名于世的“三湾改编”和“龙源口大捷”发生在这里。春节回到老家,走访调研烟阁、龙源口、三湾等革命遗址较多的乡镇,感受红色乡村的新变化。

加入了合作社。 春节期间,返乡创业青年李小江投资2500余万元打造的烟阁乡千亩白茶基地绿意盎然,游人如织。李小江介绍,“这里原是荒山,只有些杂木、杂草。现在通过林地流转,荒山变茶园,节假日慕名前来游玩的客人不少呢。乡里成立了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变成社员,每年按收益的10%比例分红,去年每户分红2000多元,公司还给400多户农户发放了200余万的劳务工资。

办起了农家乐。 龙源口镇秋溪村是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和“秋溪暴动”旧址所在地,是通往龙源口景区的必经之地,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家门口都挂着“农家乐民宿”的招牌。秋溪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这里很多村民都利用自家的房屋办起了农家乐,村里的无公害蔬菜、河鲜和黄牛肉深受游客的亲睐,这几年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开起了淘宝店。 宋福是三湾乡三湾村村民,去年他从部队退伍回家,参加了乡里免费组织的电商扶贫培训,在网上、手机上开了一家淘宝店和微店,销售当地农民合作社生产的香菇、木耳、笋干等土特产,生意做得很红火。宋福说,“现在有很多青年人都回乡开起了网店,不但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家乡这些新变化令人欣喜,但是走访中看到仍还有少数贫困户生活比较困窘,据了解,全县还有10056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过调研思考。我觉得可以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优势,为县域产业发展“造血”,助推老区脱贫。

一是借助供销系统基层网点优势,在“”字上做美。县供销合作社可以改造提升一批景区内的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依托永新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打造一条“厦坪—贺子珍故里(黄竹岭)—县城—龙源口—三湾—砻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主动承接井冈山核心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外溢。规划建设一批井冈蜜柚、永新白茶等农业观光项目,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示范点和民俗文化村,发展特色小镇。

二是借助供销系统办学优势,在“”字上做深。依托省供销合作社直属的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三湾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组建红色培训宣讲团,举办“三湾”红色培训高端峰会等,地开拓红色培训市场。

三是借助供销系统流通网络优势,在“”字上做活。永新特产唐朝贡品“和子四珍”(橙皮、酱姜、蜜茄、酱萝卜)、三湾老酒、永新狗肉等等不胜枚举。县供销合作社可以整合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资源,加强产地市场和集配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全国总社“供销e家”电商平台,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把永新特产卖向全国。

四是借助供销系统传统文化优势,在“”字上做靓。“中国艺术(书法)之乡”、永新盾牌舞和永新小鼓等是永新的特色文化元素。可以将供销合作文化与红色文化、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供销社+旅游+文化+特色产品”的“四位一体”的“供销社乡愁馆”,集当地文化展示、餐饮娱乐、商贸零售、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促进县域三产发展。

 

 

走进国家生态县探寻绿色农业发展秘籍

省农业厅   甄丽卿

春节期间,带着对浮梁人自古崇尚生态理念的敬佩之心和对浮梁县继往开来发展绿色农业的探寻之情,走进浮梁进行调研,总结了一套立足生态、富民强县的绿色农业发展“秘籍”。

秘籍一”:护绿环境。 搞绿色生态农业,优良的环境是“底子”。浮梁人一以贯之秉承“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产地环境保护。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农药减量率达10%;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因地制宜推广粪污治理技术与模式,大型规模猪场全部配套固体粪便处理设施。浮梁县城区空气质量、昌江源头水质始终保持和优于国家二级空气(水)质量标准,常年呈现“蓝天、碧水、绿林”的浮梁风光。

秘籍二”:做绿产品。 浮梁县以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多元化农产品的消费变化为导向,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有机稻种植,种植面积达6800亩。同时,在县全域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已建成村级绿色农业示范区151个,绿色有机大米、茶叶基地27万亩、绿色油茶基地10个,“三品一标”企业20余家,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山羊、肉牛等特色种养产业蓬勃发展。

秘籍三”:唱绿品牌。 浮梁县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目前,已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涵盖茶叶、生猪、山茶油、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等多领域,打造了浮瑶仙芝、赣森等省著名商标。浮梁县还依托省农业厅“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整合行动,擦亮“浮梁茶”金字招牌,“浮梁茶”品牌入驻中国茶叶博物馆,“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茶市盛况正随着展示展销、连锁专卖、电商物流等新型营销模式在国内外蔓延。

秘籍四”:靠绿致富。 浮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休闲养生、古瓷赏析、茶叶品鉴、杨梅葡萄采摘等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独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带动就业1.3万人,年产值超2亿元,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望着景瑶线上络绎不绝的游客,真切感受到青山绿水间,浮梁正靠着绿色农业发展“秘籍”,收获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

 

 

面包之乡”的“新常态

省社联  李志敏

   每次回资溪,心心念念的总是香松酥软的可口面包。今年春节,资溪在大觉山景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包技能大赛暨产品展示会。趁此机会,我对资溪面包产业的发展态势做了一番调研,发现“面包之乡”呈现的四个“新常态”。

   支部建在经营点,面包产业强起来。 针对8000余家面包店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1000多个市县的现状,资溪建立“党员之家”--县面包行业协会党委,按区域成立了22个党支部、40余个党小组,拥有党员300多名,使分布于全国的经营网点连成一线。协会党委还注重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基层组织负责人。目前,在所有的支部骨干中80%是面包大户。协会党委负责人介绍说,去年资溪遭受水灾时,协会党委组织党员们每天加班加点为前线抢修营地赶制面包,赢得了口碑。协会党委曾两度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协会党建与面包产业实现了互促共赢。

  百店助百户”,“面包精神”传开来。 资溪“百店助百户”精准扶贫行动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在《扶贫对象统计表》上,我看到了103位登记在册的扶贫对象名字及他们的所在地和联系方式,还有与之对应的张协旺、钟启文等面包大户的姓名。我了解到,在此次行动中,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包大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县里贫困户结成对子,提供就业培训、智力支持、捐赠援助等帮扶,携手共奔小康,使“勤劳诚信、团结互助”的“面包精神”发扬光大。

   旅游融入产业园,新型业态藏潜力。 由“面包大王”徐全龙投资1.2亿元兴建的资溪面包文化产业园,是一个占地60亩,以面包培训基地为主体,配套建设面包假日洒店、动感影视城、资溪面包展览馆、DIY烘焙梦幻工厂等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每一个板块由一个团队来承担,上下游串联。游人可在观摩中了解面包生产工艺,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与此同时,资溪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8000余家面包店开展生态风光宣传,导入当下颇为流行的DIY理念,开展定制化服务,创造了产品全新的附加价值。

   购销拥抱互联网,稳步赢利拓空间。 资溪将传统的烘焙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正与全国知名的电商运营企业合作,着手建立面包产业大数据服务中心,为面包创业者搭建统一的采购、供货、营销信息平台,以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资溪面包人每年用于原料采购的费用达20多亿元,如利用大数据和现代物流,每年可节省企业生产成本1.5亿元。同时,对面包企业的资金流、生产现场实行网上数据和视频监控,能有效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技术升级落地、品牌指标到位,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

  “面包之乡”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优质产业队伍、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创赢利空间,以脱贫为导向弘扬勤劳致富精神,以旅游为驱动创造全新附加价值,让我看到了资溪面包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产业促脱贫 “输血”转“造血

省红十字会 黄 娟

我的家乡在国家级贫困县——抚州市广昌县。春节期间,我利用回乡走亲访友的机会进行调研,了解到很多有技术、有资金外出务工青年选择回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返乡青年回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谢润平,现任本县最为偏远乡镇--塘坊镇横山村村主任,是一位80后青年。2015年在外务工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因为外出务工不稳定,他毅然回到家乡塘坊镇从事农业养殖产业。在镇政府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家禽养殖基地。由于他养殖的鸡鸭都采取圈养散放的方式,以米、谷物等喂食,虽然养殖成本提高了,但因为肉质鲜美,绿色有机,价格合理,深受市场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现有基地的规模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去年,作为村主任的他,把村里17户贫困户的产业扶助纳入他的养殖基地。在不扩大原有基地规模的基础上,对贫困户以5元/只的成本价提供鸡苗和鸭苗50-100只,同时对领取鸡鸭苗的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一只鸡鸭的生长周期大致为6周,待生长期过后,养殖户可自行至市场售卖,也可以以市场价略低的价格返销至基地,并同时返还基地鸡苗和鸭苗成本开支。以去年的市场价格为例,一只鸡的售价大致在60-70元,除开人工、谷物饲养等支出,每只鸡的利润在30-40元不等。这种产业帮扶的合作机制,既解决了基地规模小产量输出少的问题,同时也让养殖户吃下了不愁销路的定心丸。

  几点启示: 精准扶贫由“输血型”转入“造血型”。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关键在弄清楚致贫原因,找对穷根,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好的扶贫方式或项目,要符合实际,是道德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结合体。许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对贫困地区发放物资或走访慰问等“授之以鱼”的扶贫举措,这种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充分发挥贫困户现有技能和生活设施条件的基础上,依托基地提供的技术指导及产、供、销服务,达到基地和贫困户“双赢”局面,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科学扶贫。 探索“合作社+X+农户”的产业模式。 大多数的农村贫困户都具备基础农业耕作或饲养的技能,灾害防御能力弱和成品销路风险让贫困户深感忧虑。因地制宜,探索一村一产业,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连锁超市+农户”等多种模式,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水平,增加合作组织渠道,打造特色品牌,进而拓宽销路,实现增产增收的良性循环。

 

 

故乡党风政风民风新变化

新余市纪委  刘洪操

今年春节放假前最后一天上班,我陪外地务工回来的嫂子到乡政府开计划生育证明,在路上,嫂子对我说,“最好是到乡政府找个熟人,要不今年这个证明怕是开不到了。”我说,“你材料都准备齐了就没问题”,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在打鼓,因为我自己曾在乡镇工作过,往年乡镇过小年的时候就开始放假,更别说年二十九了,基本找不到人,只会留下几个人值班。本着先过去看看的心理,来到了便民服务中心,欣喜地看到办事窗口都有工作人员,没有工作人员的窗口也都有“便民告示”、联系电话。我们来到了计划生育工作窗口,不到二十分钟,证明就开好了。这让我感到很是意外,也让嫂子感慨,现在政府办事效率很高,往年开张类似的证明可要跑上好几天。

回到村子,迎面看到村支书带着村干部在村子里转,我向他打招呼“这急着去哪里呢?”刘书记说“这不是过年了不,趁着大家都回来了,养老保险和新农合的资料同大家核对一下。”刘书记还开玩笑对我说,“谢谢你们纪委抓得紧,酒不喝了,村招待费也少了,也不被村民骂了。”在老家门口,和几个村民聊起了天,大家知道我在纪委工作,都说现在通过反腐高压态势,“索拿卡要”的情况基本杜绝,大家都坚决拥护中央反腐败,也对当前正在形成的好风气大加赞赏。

在村里走走转转,发现很多村民都买了私家车,整个村子都快停不下了,但大多数村民买的都是实用型家庭用车,不是很贵。正月初五有两家村民娶媳妇,以往你摆20桌,我就摆30桌,浪费很严重。今年虽然也很热闹,但已经不像以往大搞攀比了。我问村民这是为什么,村民说“现在党和政府都提倡厉行节约,我们也要相应号召。

党风带动政风民风,通过在故乡所见所闻,充分表明中央抓作风建设深入民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带动了政风民风,凝聚了党心民心,使故乡为之一新,社会也更加公平、公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