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违行动”号声响起

16.10.2015  19:40

牛奶河变成了清水河,连片的仓库厂房被喷泉绿地取代,常年冒烟的几个大烟囱已不见踪影……眼前的景象,让十一国庆节期间回浙江老家探亲的杨艳丽惊讶不已。因为,在她的印象中,几年前的这里,作坊遍地、污水横流。

  这一切变化,源于浙江正在开展的“史上最大规模”的违法建筑治理三年行动。据了解,自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该省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1亿平方米,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引发全国关注。

  违法必究

  让“私搭乱建”无处立足

  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法依规行事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治违也不例外。拆除违法建筑,本质上是对《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和执法检查。在行动开展之初,省委书记亲自部署要求就拆违工作专项立法。2013年,浙江省人大通过了《违法建筑处置规定》。随后,杭州市政府出台《市区违法建筑处置办法》,让治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截至目前,浙江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可以说是该省上下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置违法建筑的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在治违行动中,浙江既采取了“扬汤止沸”的治标措施,也实施了“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堵疏结合,有效化解矛盾,铲除了违法建筑产生的土壤。堵的方面,浙江重视斩断违法建筑利益链条,在源头止住违法建筑的发生动机。比如,温州确立了“违章不计”的政策导向,对违法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安置,消除了“违法搭建得利、违法建筑时限越长补偿越多”的错误观念。疏的方面,浙江一方面大力改造城中村和城市旧住宅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群众住房条件,使群众“没有必要”通过违法建筑提高居住水平;另一方面,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双管齐下,从根本上减少了违法建筑的数量。

  创新机制

  部门联动共建“无违”环境

  以往,违法建筑的拆除由于牵扯到多个部门,很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浙江将“三改一拆”行动提上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12次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全过程指导。各市、区、县更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全程参与,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治理违法建筑。同时,强化部门配合,成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纪委、组织、宣传、住房城乡建设、国土、公安等有关部门都围绕治理违法建筑这一重点工作,结合自身职能,制订或出台了能够落地执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也出台了进行组织处理的方案。

  对于违法建筑,常常存在“乡镇和街道‘看得见’但是‘管不着’,规划、国土等部门‘管得着’但是‘看不见’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浙江省采取了重心下移的策略,各市县普遍将行政综合执法、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执法权委托给乡镇和街道,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治理违法建筑的责任主体,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力量由镇街统一指挥,将执法重心下移,有利于及时发现、深入了解违法建筑相关情况,有利于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形成治违工作合力。为了保证治违工作的长久效果,浙江还在全省实施无违建县、无违建乡镇创建计划,以创建来带动治违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要求建立三级防控和治理体系,落实基层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数字城管、电子政务等网络,形成网格化巡查、网络化处置的机制。

  筑巢引凤

  治违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实际上,在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后,我国的城镇建设正逐步由注重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增长向注重质量和品质的集约增长转变。这不仅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也是各地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浙江也不例外。“野蛮生长”的违法建筑给当事人带来了眼前利益,却成为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的严重阻碍:一些违法建筑横行的“城中村”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各种乱搭乱建严重危害着包括消防等在内的公共安全;在温州等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乱搭乱建密集的程度,甚至已经到了好项目、新项目“无立锥之地”的程度……显然,违法建筑不治理,城市的转型升级无从谈起。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违法建筑时,往往存在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疑虑。对此,浙江的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专项治理取缔、关停、转移了一批“低、小、散”工业企业、作坊式企业,非但没有使经济发展停滞下来,反而为城市引入高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空间。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浙江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加8.2%、7.6%。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违法建筑的治理已经成为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为了推广浙江经验,遏制违法建筑蔓延势头,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在浙江召开全国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现场会,全面部署开展违法建筑治理行动。一场面向全国的治违攻坚战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