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精准把脉打响扶贫攻坚战

18.06.2015  16:44

  本报兴国讯 (江西日报记者宋茜、陈斌华 通讯员赖福鑫)患重度地中海贫血的儿子在享受大病救助的同时,自己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曾是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贫困户吕浦华的梦想。就在今年,她在村里的蔬菜基地承包了6个大棚,儿子享受了大病救助和低保,梦想得以实现。

  吕浦华以返租倒包的方式参与生产。每月仅需付出劳动,便可获得至少1500元的保底工资,同时按承包大棚定额超出部分的60%分红,年收入可达2.4万元以上。

  作为革命老区,五年决战同步小康,不能没有兴国老表的积极参与。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一场深刻的扶贫攻坚战,正在兴国3215平方公里土地上打响。

  扶贫如治病救人,准确把脉至关重要。兴国在扶贫中,推行“四方会诊”,“望闻问切”齐发力:以“”识真容,观察贫困户所在村的产业基础;以“”求良方,采取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各方意见;以“”摸实情,组织全县所有领导干部深入走访贫困户和群众,查清家底;以“”掐要害,结合家庭情况、地域条件、种养传统,开好脱贫药方。

  “我们由此形成了‘1+N’精准扶贫工作总体系,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责任到人,以实现每年至少脱贫3万人以上,力争5年任务3年完成。”县委书记赖晓军说。

  真金白银投向了田间地头。该县整合资金4.3亿元,专项用于精准扶贫;把帮扶意愿细化为6大类42项,其中产业扶贫类共细化了烟叶、蔬菜、油茶等20种产业。

  城里的“亲戚”走进了农家小院。“三送”干部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一对一”“一帮二”等措施对接贫困户;充分利用苏区振兴利好政策,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对接帮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纷纷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形式参与扶贫。

  系列“组合拳”瞄准了“靶心”。通过整体联动、突出重点、因户定法,兴国推行“中小学食堂+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同时加强与社会保障体制的衔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保障扶贫全面开花。

  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今天,兴国创新扶贫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等措施的出台,有条件的贫困户已重点发展油茶、烟叶、肉牛、蔬菜等16项扶贫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和田间扶贫超市,贫困户以产权入股、返租倒包等方式参与生产和分红,实现了零风险、高回报;搬迁扶贫等系列组合拳,成功地对特困群体进行了“兜底”保障。目前,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全县已搬迁贫困户3414户;881名红军后代及孤儿贫困生享受免费就读和生活补助;“兴国表嫂”等13类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月均工资达2800元……2014年,3.5万兴国贫困群众脱贫。

  精准扶贫,让兴国贫困户有了同步奔向小康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