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育“活化石”传人 重现“弋阳腔光彩”
近年来,弋阳县通过出台上下组合的扶持政策,制定中长结合的人才规划,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等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使“弋阳腔”重新焕发生机和光彩。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从最初的二十几人发展到有专业演职人员四十余人,且多为艺术院校定向培养的弋阳腔专业人才,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行当齐全,能演出40多部赣剧和10余出弋阳腔传统戏及现代经典剧目。省市主要媒体,先后对弋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戏曲“活化石”弋阳腔重新焕发光彩的做法做法予以报道,并被省委组织部推荐参加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获得“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奖。如今,弋阳腔剧团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戏曲“活化石”在农村、高校、景区重发光彩。
外引内联,人才培养源头活水
一是“请进来”。一方面请进弋阳腔老艺人复排传统剧目,培育弋阳腔传承演艺人才。聘请弋阳腔老艺人复排《买水记》等弋阳腔传统戏。尤其是聘请原景德镇赣剧团弋阳腔老艺人王耕梅复排38出《龙凤剑》这样一台代表性弋阳腔传统剧目。这场戏时长超过五小时,其舞台布置、演员扮相、舞台表演极具传统弋阳腔特色,复排这样一台戏对弋阳腔传承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王耕梅一样,一批弋阳腔老艺人为培育弋阳腔传承人才发挥余热,默默付出,今年8月份弋阳腔老艺人林西怀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弋阳腔代表性传承人,全省仅3人;另一方面请进弋阳腔名家进行专业指导,提升弋阳腔传承人才艺术水平。多次聘请省内一流戏曲专家如国家一级导演刘安琪、国家一级作曲陈汝陶、国家一级演员孙培君、李威德等开展专业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弋阳腔演职人员专业素养和演出水平。二是“走出去”。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按计划每年派出演职人员外出到北京、南昌等地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同时,与其他专业剧团合作演出锻炼弋阳腔人才。2014年10月,挑选了12名弋阳腔优秀演员参与上饶市歌舞团“为了可爱的中国”演出剧组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弋阳腔演员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扬优成势,人才使用各尽其能
原弋阳腔剧团从2005年正式成立以来,通过与艺术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招录一批年龄、求学经历大致类似的专业演员,经过近十年的舞台实践,个人特性基本得到了展示,涌现了一大批演技、风格成熟的演员。但演员行当的特殊性,如何充分把握好不同演员的艺术水准及个性,弋阳腔人把这个作为“用好人才”的一篇文章来做。比如演员陈丽娟,扮相秀美、嗓音圆润、唱腔优美,舞台演出经验丰富,因此担任舞台主角,被作为“台柱子”来培养,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其个人演出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已经成长为全省不可多得的青年戏曲名角,深得广大戏曲票友喜爱。如今像陈丽娟一样,邵新红、黄青南等一批青年角色也渐渐崭露头角。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还注重选“好苗”和“传帮带”,在办好弋阳腔青少年培训班的基础上,近两年共面向社会新招聘了8名年轻演员,充实演出队伍,并通过建立 “传帮带”制度,明确优秀演职人员传帮带的基本责任、帮带对象,以交压担子、个别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实现弋阳腔人才梯队建设。
宽严相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健全各种管理机制,促进弋阳腔人才健康成长。一是排戏设A、B角,优胜劣汰。在平时排戏过程中每个主要行当设立A、B两个角色,一则演出时A角色有临时意外情况,B角色可以顶上,积极“救场”;二则促进A、B两个角色演员之间的竞争,调动广大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练功补贴与绩效挂勾。每半年对全体演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全额发放绩效工资,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者视情况扣除一定的绩效工资,以此提高演员练功的积极性,形成演员平时练功“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三是实行主演奖励。出台了《弋阳腔演出补助分配制度》和《弋阳腔演出奖励评分制度》,凸显主演位置,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一批优秀演艺人才脱颖而出,弋阳腔剧团演艺实力明显提升。(中共弋阳县委组织部 陈俊平 叶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