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源头治污
●洪三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护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面对严峻形势,创新污水处理理念,推广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污染治理成效日益迫切。
当前,污水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运行成本高,不少处于闲置状态;管网建设改造投资巨大,工程难度高,一旦管网破旧,很多污水在管网中漏失;有的管网没有雨污分离,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波动极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有时还会浓度过低,不需处理就已经达标。从江西的调研来看,大型污水处理设施有近四分之一是“晒太阳”工程,处于时断时续的半闲置状态。二是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地污水处理设施亟待建设。这些区域、单位排放的污水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独立分类处理。目前,只有极少地方政府在这些区域建设有污水处理设施,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循坏利用,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难度,还极易造成这些地方小环境的二次污染。三是城镇、农村污水处理理念滞后,技术设备良莠不齐。有关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技术规范、标准、法规及政策等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再加上村镇专业人员缺乏,理念滞后,对技术了解又少,面对纷繁复杂的流程与工艺,在选择上常成为“拍脑袋”工程,导致资金浪费,设施成摆设。
大规模集中污水处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多样化的污水处理需要,选择和发展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城镇污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强城市环境规划,实现污水处理网格化。为避免在未来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城市污水设施成为“晒太阳”工程,务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按照网格化管理理念,即刻着手城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布局。新建小区必须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小区内源头治污和水资源循环利用。
行政事业单位带头,推动科学治理污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人员集中的学校、医院,应率先进行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实行分散式治理,推动全社会科学治理污水。2015年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修编的《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中,包括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入选技术都通过工程示范和第三方检测,能为分散式污水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比如,《指导目录》中的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通过引入嗜泥菌,分解细菌残骸,实现污泥零排放,出水可循环利用,该技术已在全国23个省市得到推广利用。
重视城区设施改造,解决内源污染问题。对具备改造条件的社区,实行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实现源头治污。对老城区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利用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解决内源污染,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例如,南昌玉带河污染严重,因为当初管网截污不到位,导致十多年累计十多亿元的投入打水漂。现有条件下,应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实现污水就地处理、排放或回用。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推动村镇污水处理。村镇缺乏环保人才,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缺乏明确规定,致使村镇一级在技术选用上难度较大,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精准发力,确保实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