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创收视纪录 周杰伦难掩音乐综艺虚弱
周杰伦成《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最大亮点。
上周末,第四季《中国好声音》如约首播。数据显示,该节目不仅拔得当晚激烈综艺战的头筹,市场占有率达39.48%,为第二名的两倍多。同时,它还在CSM50城收视统计中获得收视率5.351,首播破5,创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
作为一档几乎很难再有新意与悬念的综艺节目第四季,同时又处于音乐真人秀整体降温的大环境下,《中国好声音》如何能在百舸争流中立于潮头?
专家分析,周杰伦的到来,是以偶像带动粉丝的模式介入,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靠导师背后的粉丝效应来引导收视率,实际上是利用粉丝经济盘活了节目的无形资产。但褪去明星光环,音乐综艺是否能凭音乐本身立足,尚有待考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杰伦所营造的收视爆发,也许掩盖了音乐综艺整体的虚弱。
明星盘活节目音乐资产
还是在“好声音”第一季时,很多选手常把刘欢挂在嘴边。“刘欢老师,我爸爸妈妈最喜欢听你的歌”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到了这一季,“周杰伦代表一段青春”已经成为选手们的集体发语词。
在音乐文学博士后杨赛看来,《中国好声音》第四季首播的最大亮点,无疑就是周杰伦“周边”。开场导师演唱,他在雾气昭昭、冰棱晶莹的钢琴上弹唱,音乐才子艳光四射。盲选转椅后的选手自白,周导师亦是选手绕不开的话题焦点;而到了导师选战队环节,周氏幽默更比比皆是,有关他的段子潮水般涌来,充满创意。毫不夸张地说,“好声音”现场俨然周杰伦的粉丝见面会。
同样是偶像巨星,为什么前几季的齐秦或张惠妹都没有引发如此狂潮?杨赛说:“周杰伦巅峰期的时候,唱片工业还没垮,唱片销量排行榜上唯他独尊,年轻人是用一张张CD、一盒盒磁带来接受他的洗礼。然后,一转眼,唱片工业垮塌,而周杰伦成为横跨新旧两个时代的最典型巨星。”年轻人为他充满卡通质感和玩乐色彩的音乐企划着迷;而稍有些阅历的70后和80后,也因为周杰伦跨越近20年的创作生命,或多或少能找到共鸣。
一定意义上,新世纪以来周杰伦通吃了80、90、00后一代人,也俘获了不少70后生人。他的中国风、嘻哈、饶舌、节奏蓝调、异域风情这些很难模仿的音乐大混搭,在唱片时代吸引的是购买力,而到了选秀舞台,如此多样的唱、作风格,亦能适应不同选手的资质,拓展音乐节目的宽度,激活许多显性与隐性的观众,无形中盘活了节目的音乐资产。
音乐综艺普遍竭泽而渔
一个周杰伦能让《中国好声音》“三而不竭”,但这并不代表找到一个老少通吃的明星就能让音乐综艺所向披靡。事实上,明星依旧在,音乐综艺却已趋冷。音乐综艺已从最高峰时全国同期开11档节目锐减到了今年暑期的5档,就连《中国好声音》也在前不久的“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排名第16位。
也是在刚过去的周末,另一档音乐节目《蒙面歌王》就没能收获预期中的效应。该节目最大的卖点在于歌手的神秘性,如题所示,歌手们佩戴面具登场,嘉宾与观众在似是而非的揣测中对演唱投票。在韩国,这档节目因新鲜的玩法一跃成为音乐类节目新盟主。但移植到中国,虽然加盟歌手中不乏李克勤这样的老牌巨星,而未揭开面具的歌手也极可能是孙楠、李泉、许茹芸等实力唱将,但其周日晚间的首播,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
有评论把音乐综艺比作“蓝筹股”,它的出现改变了国内综艺节目的走向,其“大投资、大制作、大收益”的操作模式,拉开了中国综艺节目大片时代的帷幕。如今整体性出现下滑趋势,不外乎两大因素。一是超高的制作成本与节目市场的不匹配。4年前,卫视一档明星节目每期预算在10至50万元之间。到了“好声音6时代”,制作成本已高达8000万元。对其他一线卫视而言,要想力压“好声音”的投入,过高的成本让他们不敢抱有试错的勇气,因此在节目类型上无从突破,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复制国内同行,观众的审美已然高度疲劳。
但更大的桎梏在于整个行业内的虚空。从10年前风起云涌的全民选秀,到近些年的歌手“回笼”,“好声音”、“好歌曲”、“最强音”、“歌手”、“歌王”等等,市面上的好音乐在各大选秀节目的合力压榨下,已经濒临掏空;尚未在综艺节目中露面的成熟歌手也已越来越少,竭泽而渔成为音乐综艺的普遍状态。就像强势如《中国好声音》,这一季首期节目也不得不找来“回锅肉”与“海外班”,可想而知,国内的同质资源经过10年疯狂索取已有见底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