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腾笼换鸟” 推动转型升级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深化改革已有顶层设计,基层如何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江西崛起的筋骨。县区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型升级、激发活力?
南昌市青山湖区是我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区。近期,中共青山湖区委书记陈匡辉立足区情,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动力机制、操作机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思路和体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针对性。
加快“腾笼换鸟” 推动转型升级
——关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共南昌市青山湖区委书记 陈匡辉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其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释放出的制度之变、地位之变、作用之变,给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春天。南昌市青山湖区的民营经济,相比省内其他地方,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着眼于推动新一轮更好更快更大发展,青山湖区提出了“二产三产并举、双轮驱动,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两化提升”的发展战略,“产业大招商、项目大推进、建设大投入、房屋大征收、作风大转变”的发展路径,“解放思想、创新创业、聚焦发展、实干求变”的工作方针,特别是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果敢提出加快民营科技园、辖区国有企业、镇村产业园“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退低进高”、“退小进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青山湖区再塑形象、再创辉煌。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着力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动力机制问题
企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必然是内生与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青山湖区的转型升级,是城市拓展、市场竞争、企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叠加形成的一种大趋势。
一是城市拓展所致。随着南昌城市快速东扩,青山湖区的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城郊地带变成城市副中心,成为城市“黄金腹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可复制,带来了土地价值的成倍增长,但在这些区域密集分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国有企业、城中村、村级产业园。
据初步统计,青山湖区建成区范围有省市国有企业30多家,占地3000多亩;有区属国有企业70多家,占地2000多亩;有城中村44个,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面积约900万平方米,占地近10000亩;有村级产业楼项目62个(90栋)、产业园(工业园)27个,占地1800多亩。这些鳞次栉比的国企、村企和城中村与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形象等极不相符。为此,青山湖区提出对区域内的国有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升级,对村级产业进行业态调整,以此实现青山湖区再次“华丽转身”。
二是市场竞争所迫。当前,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青山湖区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了“成长烦恼”,以往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成本优势正在弱化,要素紧缺、银根紧缩、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瓶颈问题正在凸显,区内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为了盘活存量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迅速向昌东工业园区、小蓝工业园区等地外迁以降低成本,像区内的统一企业、泰丰轮胎、方大特钢等工业企业都在计划搬迁,这无形中对青山湖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三是企业发展所需。企业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内在要求,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青山湖区的针纺服装企业有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95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但是95%以上的针纺企业集中在贴牌这个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低、劳动密集度高、出口依存度高。目前,青山湖区只有华兴针织等6家针纺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其他不少针纺企业正在寻求向服装创意等附加值高的领域转型。
鉴于此,青山湖区正按照省委书记强卫的重要批示精神,在昌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国(江西)针纺服装创意产业园,规划占地约900亩,一期占地420亩,总投资20亿元,拟建设一个立足南昌、面向全球的国际针纺服装创意产业园,改产业“低小散”为“高新尖”,引导企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带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突围。目前,青山湖区已将该项目列为2014年的“1号工程”,并已成立专门指挥部,正快步实施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
操作机制问题
企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产业转换,更不是简单的产业淘汰,必须要有合适有效的操作机制,否则就会陷入二产下滑、难以为继,三产不兴、支撑不足的转型“阵痛”。就青山湖区来说,将从空间布局、产业导向和推进办法三个层面来实施新一轮的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一是采取“新旧联动”的空间布局。当前,传统工业企业在青山湖区经济中的支撑作用仍不可忽视,这种现实决定了青山湖区工业转型升级不可能“急刹车”、“急调头”。在进行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注重防止产业的空心化,如果“笼子”腾出来了,想要飞的“鸟”飞走了,想要换来的“鸟”却换不来,那将得不偿失,青山湖区的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为此,青山湖区按照“二产三产并举、双轮驱动,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两化提升”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引导建城区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村级产业有序“腾笼换鸟”、“退低进高”、“退小进大”,把空间腾出来,打造一批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的都市型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新平台,全力打造临江商务区、昌东工业园区、幸福渠流域起步区、罗家片区“四大平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导向。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对象主要是效益低、耗能大、停产闲置的传统工业企业。比如,青山湖区的华安针织厂就成功转型为融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为一体的华安699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创意园已引进了百度江西体验中心、海纳文化传播、尚视星河、珍爱网、画家村等80多家企业入驻,成为“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的标杆典范。同时,针对三产比重偏低、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强的问题,青山湖区正大力实施服务业“三年强攻计划”,研究制定出台加快发展总部楼宇、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政策,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和楼宇经济,培育一批财税超千万元、超亿元的楼宇,使之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是探索“疏堵结合”的推进办法。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区,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推进工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彻底扭转过去“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发展模式。
“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异地置换。在昌东工业园区、罗家片区安排同等面积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置换,既留住现有税源企业,又腾出城区宝贵的土地资源。二是回购补偿。对于不需要政府另行安置的工业企业,采取市场评估的办法,确定合理的补偿政策,由政府对企业原有土地进行回购收储。三是关停并转。对于一些污染较重、居民反响强烈、对城市布局影响大又不愿搬迁或转型升级的,加大整治力度,强行对其关停并转。
“堵”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提高准入门槛。从投资强度、开发强度、环保标准等方面制定准入门槛,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严格禁入。二是严控产业形态。城区工业项目严格禁入,低端消费性服务产业的项目有所控制,高端化、现代化的服务业项目全力引进。三是追求效益回报。现代服务业项目要讲“米产经济”,工业项目要以“亩产论英雄”,最大限度提高产出回报率。
保障机制问题
要实现由“青山湖制造”到“青山湖创造”的二次飞跃,必须对现有产业优化提升,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此过程中,要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保障。
一是争取政策保障。在争取政策方面,我们初步设想,抓住青山湖区作为全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罗家镇作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以及中央和省市新一轮简政放权的大好机遇,重点围绕规划、用地、审批、土地出让金返还、财税分成等方面,争取省市赋予青山湖区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城市规划范围内划定先行先试区“封闭运行”权,城市规划范围内先行先试区外“一事一议”权和重大重点项目报建审批报备制。
在对内引导支持方面,鼓励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采用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企业搬迁、关闭、租赁、土地回购、调整业态等方式,对工业用地进行二次开发。鼓励企业通过“零土地”技改,改造提升产能和产业层次,对“零土地”技改项目实行技改政策优先扶持。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借鉴其他地方做法,对实施腾笼换鸟中兼并重组、转型发展等重点项目,通过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切实保障工业转型升级目标。同时,开展抵押贷款、收益权质押、项目贷款等融资,引入民间资本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另外,青山湖区正在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小微企业产业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财政补贴,有效引导青山湖区村级产业园和散落在各镇(街道、园区)的中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
三是突出项目保障。要通过集约发展和扩容提升的“内外兼修”,推进“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建设,保障老项目集约用地,好项目有地可用。今年,青山湖区将大力实施工业、服务业、旧城改造三个“三年强攻计划”,全面推进总投资420亿元的113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实现招商引资总量上、体量上、质量上新突破,力争今年签约重大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60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
四是优化环境保障。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落实好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完善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搞好创新创业服务,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全面创新、全民创业的宽松环境。树立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企小企同等对待的理念,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成长“1235”计划,力争到2016年,全区民营经济出口创汇突破10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突破3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