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踏访千年古竹 追溯古村遗风
古竹村地处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东南方,14公里的山村水泥公路连通着村庄与白舍镇。
人民网南昌7月19日电 碧荷摇滟,橘林丛生,眼前的古竹村是此般景象。承载千年历史的古竹村究竟沉淀着哪些古风遗迹?7月16日,本网踏访了这座古老的村落。
村落竹林遍野,古竹村也因此命名。古竹村地处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东南方,14公里的山村水泥公路连通着村庄与白舍镇。村落向南北延伸,从山顶俯瞰形如三把金交椅子。古代赣闽官道贯通于此,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为避战乱从福建迁徙而来,诸多历史元素塑成了这座赣闽文化交融的村庄。
古老建筑映显多元文化
古竹村内古风建筑数量众多,一门一墙,一瓦一梁,无不映显多元古文化。
村西南处有一古戏台,始建于明朝。整脊龙吻双尾,飞檐雕饰卷草镂空,斗拱放射相叠,戏台前方悬有“半入云”三字的匾额。建筑规整纤巧,古竹村的村支书刘方忠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村民会聚于戏台共庆关帝诞辰。村内建筑多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而现存的六栋祠堂皆为穿斗榫卯结构,高门重檐。
踏着青石板,绕过上百年的罗汉松与银杏树,“刘炳炎公祠”出现在眼前。青砖灰瓦有些斑驳,先前厅已塌毁,绿青塔成片而生。正厅两侧的木壁雕刻着“忠、孝、廉、节”四字。细看不难发现精致的雕刻,龙凤,鸟语,人物汇成的浮雕依稀可见。村民说,刘氏重视教育,曾经的黄泥书院虽已毁坏,宋代以来前后培育出6位进士,8位举人,30位贡元,这些有学之士的牌匾就悬挂在祠堂之上。
而普通民居也颇有风味,“八”字开的院门,青石或麻石砌成的台阶,石雕窗棂以及各式砖雕让人瞬时遁回千年之前。
此外,民国时期的匾额在村中可寻,汉初文化在木雕、照壁及藻井中亦能循迹。作为红色苏维埃革命的延续地,战时的标语与红色遗址仍有保留。
民俗与传说织造古风神韵
行走在清幽的古巷之中,嬉戏的孩童从身边奔走,老人们聚在一起剥着莲子,古朴的民风是千百年的文化世代相传么?
村西的“三帝宫”建于清乾隆年间,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会来这里进香。祭拜“关公”等神像,在袅袅的青烟中透着村民驱邪除疫,向往安乐生活的愿景。传统的节日,村民则会去戏台唱戏,村中有考取功名或娶妻生子,也会前往戏台庆贺。
遥望青山,迎看碧塘,村中每户门前都有池塘与排水沟,这和古老的风水息息相关。信奉水能“荫养地脉”,而住户中的天井可使四水合一,村支书说,村庄始建之时,风水先生观水而合阴阳八卦,在村中挖掘100口水塘,寄托“通财路”之望。
行之将累,村支书在一口古井窑上一瓢清水饮下,一口清水甘甜回味,这样的古井在古竹村有五口。这些双口井唤作“鸳鸯井”,青石镶嵌的水井历经岁月的打磨变得光滑,村民相信饮井中水,可滋润平和,延年益寿。
远处池塘边老人双脚浸没在绿水中,接连的荷花含苞待放。民间传说“有叶有荷才能留住人”,所以古村的水塘大都栽种着荷花。千百年前的这片土地是刘氏宗族生活的沃土,而今与荷花相伴的村庄多是老人与小孩。
不能消逝的千年古村
村支书刘方忠带着一行来访者去他家中片刻歇息,他介绍说,村中居民不足五百人,许多人都搬去城镇中生活。村支书的儿女都在外地,村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中老年家庭仍住在古竹村,满山的蜜橘和大片的荷塘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城镇化的发展,使中国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古竹村,座落在武夷山余脉之上,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都不是青山碧水能够填补的。这些古建筑与文化,让人领略千年遗风的同时,迎着街巷的妇孺,显得有些寂寥。村子的公示处贴着一大串名单,村支书说有许多村民贫瘠伤病,需要帮扶。发展与保护这个文化深厚而宁静质朴的村庄,是需要探索去计划的。
跟随着蜿蜒的公路,古竹村消失在视野中。历史千百年的沉浮都刻在一砖一瓦中,文化的沉淀需要理解,也需要传承。千年古竹村,古风未减,发展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时雨、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