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清风唤不回 去年江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进作风建设综述
江西日报记者张武明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行。
去年以来,着眼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若干规定精神,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根本好转,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向“四风”积弊高举“手术刀”,打好了深化作风建设的持久战。
据悉,去年我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33起,处理305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76人。这不仅是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去年推进作风建设交出的一份厚实的成绩单,更是今后持续向“四风”顽疾宣战的动员令。
畅通渠道,监督执纪力争不留空白
2014年12月31日,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曝光台”栏目,曝光了宜春市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公款旅游的万载县高城镇谷源村主任袁新烈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对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曝光,让他们没有“面子”,甚至丢掉“帽子”。过去一年来,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曝光台”栏目引人关注。与此类似,各设区市纪检监察部门网站也开通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专栏,定期点名道姓公开曝光违纪案件。2014年,省、市两级纪检监察机关82次通报35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省纪委先后9次对39起典型案件涉及的71人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强化动态监督,持续明察暗访;另一方面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充分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各地制定下发了相关监督检查办法,建立了每月报送情况、每两月通报一次、每季度开展一次明察暗访、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检查的监督机制,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和“四风”方面具体问题,抽调6000余人次,组成1700余个监督检查组,分阶段开展了多层次、多轮次的明察暗访,形成了有力震慑。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还开通了“四风”问题网络举报直通车。去年前11个月,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受理“四风”问题投诉举报346件,并逐一登记,跟踪督办,做到“情况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
压上担子,廉政建设实现各司其职
去年,省委出台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试行)》,明确将深化作风建设列为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的内容之一。
为督促各级党委(党组)扛起强化作风建设等主体责任的担子,去年8月下旬至9月初,我省组织开展了“两个责任”专题约谈和督查。省委书记强卫和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周泽民及省纪委副书记对11个设区市和25个省直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落实“两个责任”专题约谈,共约谈领导干部68人,反馈问题454个,被约谈单位制定整改措施676条。通过“一对一”的约谈,既了解掌握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作风建设主体责任的情况和做法,又积极查办整改了各地“四风”问题。
防范“四风”问题,还需要各相关部门自认“担子”,从堵塞制度漏洞入手,实现廉洁从政。为此,省纪委督促并参与制定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行“两报告一承诺”的暂行规定》,会同省外侨办制定了《江西省因公出国(境)监督管理办法》。
此外,省纪委还督促相关部门制定了《江西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省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开支标准及接待经费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及《江西省省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精准把脉,整治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把监督执纪问责的“矛头”指向哪里。去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有的放矢,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收送“红包”败坏党风政风和干部形象,省纪委就分两个阶段开展了“红包”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坚决执行“先免职再处理”的规定,并结合省畜牧兽医局原局长黄峰岩、省教育厅办公室原副主任詹斌等人违规收受“红包”问题,在全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中深入开展拒收“红包”的警示教育。去年以来,全省共查处违规收受“红包”问题63个,处理82人。
群众反映有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省纪委就开展了国家工作人员防止利益冲突专项治理。各设区市四套班子成员、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共报623份相关情况登记表到省纪委备案,省纪委初步摸清了全省国家工作人员特定关系人从业情况,直接受理利益冲突方面的信访问题12件,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建立了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规定。
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节日病”,遏制党政机关借开会之名到风景名胜区旅游,对此,省纪委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工作。据统计,全省共排查摸底会所类企业3934家,清理规范287家,关停取缔45家,针对“三公”经费的财务检查制度变得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