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看变化 促发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二)

02.03.2017  19:33

 

  (载《江西日报》2017年2月28日B4专题版)

下山进城 迈向小康

省委组织部 黄 威

我的家乡修水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清丽秀美的自然风景,但不少群众因为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脱贫难度很大。近年来,修水县把异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多的深山群众走出大山来到城里安了新家。

故土难离,怎样搬得出?一是让山民愿意搬。通过以“整村、整片、整组、整自然村”为单元进行整体搬迁,在县城建设大型社区集中居住,原有村干部转为社区干部,乡村医生集中到小区卫生所工作,增加了山区群众归属感,降低了融入新社区的难度。二是让山民有钱搬。通过对购房给予搬迁扶贫、农村危旧房改造、旧房拆除等补助或奖励,以及采取安置用地无偿划拨、税费优惠等举措,将房价控制在成本价以下,使山区群众用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在县城购买安置房。三是让山民主动搬。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小区,从卫生所、警务室,到公交站、学校、养老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彻底改变了山区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状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搬迁积极性。

下山进城,如何留得住?一方面,修水县将整体搬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行联动,注意选择靠近园区、城区的位置建设安置小区,既方便了移民就业,又为县城发展、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一扶三免一确保”的举措,即“优先扶助移民自主创业户每户3-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修水职高、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搬迁后的生活来源问题,让他们真正在城里“扎下根”来,实现脱贫致富。

村民变市民,还缺些啥?进城后,有些移民对如何在城里生活还无所适从,不遵守红绿灯、不习惯垃圾装袋、装修乱打墙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为此,社区为每位移民都发放了一本大红入住手册,并通过举办入住“培训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等方式,告诉移民们怎样从点滴开始做一个文明新居民。此外,社区还组织成立了腰鼓队、广场舞队等各类健身娱乐队伍,丰富老年移民的业余生活,使他们从心里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调研中还了解到,虽然搬迁后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对于50-60岁的半劳动力群体,就业依然相对困难,生活来源还不够稳定。希望今后能在就业政策、公益性岗位分配上给予更多倾斜,同时积极引导移民将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进行集约开发利用,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小山村提前实现了脱贫

省政府法制办 何定中

春节走访调研扶贫点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看到一条条新建成的水泥马路,路旁整齐排列着崭新的灯杆,灯杆上悬挂着五星红旗和大红灯笼,整个村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节日景象。村书记黄难生告诉我:“党和政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村里来了工作队,不仅让村庄“”起来了,也使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条件和村情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变化一:群众思想变了,自主脱贫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实施精准扶贫,群众起初并不信任与支持。为解开这个思想疙瘩,帮扶干部走村入户座谈交流,宣讲扶贫精神,介绍脱贫办法,帮助群众“洗脑”。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专家、致富能手到村互联、互帮、互带,组织敢想敢闯的党员、群众到南康、信丰等地参观考察,学习脱贫致富经验,让一部分贫困群众先富起来;再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群众,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如今,全村贫困户已有31户118人通过自主努力实现脱贫,让其他贫困户看到了脱贫希望,大家主动谋发展、思脱贫意识更强了,真正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变化二:百姓腰包鼓了,精准脱贫成效已经显现了。2015年初,兰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736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367人,贫困发生率为10.9%,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两年来,通过帮扶干部明政策、查村情、走市场,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人而异引导就业。现已建成养蜂、养猪和脐橙种植3个规模化产业基地,采取“农户自养”与“合作社+农户”两种发展模式,帮助全村11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办起2个扶贫就业车间,免费培训就业28个贫困劳动力。通过一系列扶贫措施,2016年全村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826元,完成86户300人脱贫,占全部贫困人口的83%,提前一年实现既定的脱贫目标。

变化三:民风淳了社风正了,文明法治和谐新风蔚然形成了。今年春节村里呈现出别样景象:篮球赛打起来了,广场舞跳起来了,舞狮队跃起来了,农家书屋也热闹起来了。发生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帮扶干部力推文明法治和谐农村建设。他们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一手抓法治文化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水平。如今,打牌赌博、嗜酒滋事等恶习鲜见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悄然兴起,村民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邻里乡亲关系更加和睦和谐。

 

新业态 新模式 新消费——以南昌市三家商业综合体发展情况为例

省统计局 张 捷 王惠媗

自2002年我省第一家城市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开业以来,经过10余年发展,到2016年底已有城市商业综合体20家。当前,我省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较快,2016年实现销售额(营业额)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春节期间,我们重点走访了南昌万达广场、凯德广场和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三家城市商业综合体,通过有关数据比对和实地了解,窥一斑知全貌,我省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如下:

从发展态势看,全省正进入一个商业格局多中心、多商圈的综合体时代。具体特点有: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三家商业综合体实现销售额(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6%、7.8%和16.7%。行业业态丰富,除了传统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外,电影院、游乐游艺、教育培训、健身养生和KTV等服务业态在各综合体内均有分布。个体户主导,分别占所在三家商业综合体经营户的68.3%、90.4%和87.9%。服务消费升温,南昌万达广场电影院2016年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南昌万达广场销售总额(营业额)的42.5%。

据了解,我省城市商业综合体仍受到不少制约。

一是布局有待完善。部分城市商业综合体受区位条件限制,客流量出现持续下滑,如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位于青山南路,多年来因青山路立交桥梗阻,发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处在市中心的南昌万达广场,仅有190个车位,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二是品牌效应不足。如凯德广场,有较大面积租给了沃尔玛超市,许多消费者对凯德广场的直观印象就是个大型超市。因此无法吸引高端品牌加盟,中低端的发展模式导致客流量和销售达不到预期。

三是管理水平急需提升。除少数知名品牌如万达广场、世贸广场等由专业团队运营管理外,我省大多数商业综合体缺乏专业化管理,组织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我省城市商业综合体未来如何发展,建议:1、政府完善道路、交通等城市配套设施改造。将城市规划超前性、建设可行性、运营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商业综合体开发的同步配套实施。2、加大对城市商业综合体运作的投资。着力解决停车位紧张、商场适时翻新等问题,以改善消费环境。3、突出“个性化、主题化、体验式”服务方式。以餐饮、娱乐、休闲等业态吸引消费者,以体验式消费带动整个商业综合体,侧重家庭消费、儿童消费等主题消费。唯有这样,城市商业综合体才会有广阔前景。

 

方志敏故乡“活跃跃”的变化

省国税局 李德平

我的成长地赣东北弋阳,是方志敏同志的故乡。他在《可爱的中国》中预言:“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鸡年春节,我利用空闲之余与部分乡镇公务员、群众进行了交流,通过亲眼目睹,所见所闻,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憧憬的“活跃跃”的变化就在身边:

农村底气足了。所有的农民朋友都告诉我,现在的政策真的是好,特别是底层保障这一块。有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看病基本不用花大钱了;各种养老保险、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救灾优抚资金等,更重要的是全民脱贫计划,各村工作队一对一帮扶、100%覆盖,困难群体都有了基本保障。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确权登记解决了农民心中的隐忧,不少农民朋友都说,现在农村户口比城镇户口吃香,再也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而是要攒劲干几年,把日子过红火。

城乡人气旺了。正月里所有酒店餐馆都爆满,很难订到座位。小小的弋阳县城车水马龙,连农村屋场前后也到处停满了小汽车。各种商铺初一就开门营业,较以前大为提前。尤其是龟峰、龙门湖景区,游人如织,仿佛置身黄金周。入夜后,鞭炮此起彼伏,烟花绚烂天际,热腾腾地昭示着盛世繁华,人气冲天。

创业心气强了。我问一位儿时伙伴今年收入如何,他说今年在村里靠种贩雷竹、苗木就有30多万元进账。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我说,不打算再外出打工,要回家创业,既可陪伴老人、子女,收入也不见得减少。据了解,弋阳今年新增雷竹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雷竹笋6000万斤,产值过10亿元。江西农业大学将在农业园区建立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基地,华西希望集团投资10亿元建立原种猪场,这些项目可带动周边数千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田田圈”“京东帮”“苏宁易购”等品牌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

当然,也还有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如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持续发展抗风险能力不足,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第一要务。农村业余精神生活仍不丰富,主要以麻将扑克为主。部分农民存在炫富攀比现象,比小车高级、比烟花数量、比吃喝礼金。部分地区乡村设施落后,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等。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总体来看,家乡正走上坡路,家乡人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弋阳人民一定会秉承方志敏精神,创造那“群众日渐向上的美好生活”。而我也将祝福呐喊,贡献力量。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惠及咱村了

省水利厅赣抚平原管理局 柳根水

樟树市西南边陲小镇——义成镇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形,我的家在镇西南边的柳家村。村落四周既没有大江大河,也没有水库山塘,可谓“十年九旱”,庄稼人种田完全是“靠天吃饭”。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在西头地势较低处打了一口公共水井,我从小就是喝那里甘甜的井水长大。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村里人争相往村东头小山坡上建新屋,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开挖了自家的新水井,原来的公共水井逐渐成了一口枯井。

春节期间,我有意转了转,了解村里饮水情况。发现各家仍在饮用着自挖井里的水,不同的是由以前提桶打水改成了手压式取水。对着水龙头口尝了几户人家的水,发现虽然都是取自地下水,水井间隔不远,味道却有差异,有微甜的、略咸的、偏碱的,还有尝不出啥滋味的。我感到很迷惑,通过与村长聊天了解到,现在村里生活条件的确比以前好多了,用水已经不成问题,但水味道发生变化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水井离化粪池较近,有几户人家的化粪池离水井距离不足7米,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米以外的规定。二是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容易造成地表水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三是水井工程建设不规范,有的为了节省成本,没有经过选址、测量、监测等专业程序,而是自行开挖,挖出的水井内壁没有混凝土浇筑。四是水井常年不清洗,许多手压式水井管道腐蚀,井底产生多种微生物,长年累月,污染水质。

我把走家串户了解到的情况和对水质污染的忧虑告诉了父母,母亲一再向我保证:“我们会尽量把水煮沸了再喝”,父亲则高兴地告诉我,“村里向镇政府申请了,年后要搞农饮工程,村里不但要对池塘清淤,还要建自来水厂,到时家家户户都喝上健康的水了!”我一听,这不正是省里正在全面推进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吗!

我省已陆续确立25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如今也要惠及咱村了!兴奋之余,我还想对农饮工程建设管理提几点建议。一是对村里现有水井统一开展隐患排查和水质检测,对不达标的禁止饮用,并限期进行改造或封填。二是建议村“两委”成立农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自来水厂建设工作,并建立村级“河长制”,由村长带头巡查和保护村水源地。三是做好地面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建好排污管道,农田合理施肥打药,牲畜养殖应远离村庄。四是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关于农饮水安全的科普宣传海报,提高村民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美丽南昌进行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王纪洪

春节期间,我便走街串巷访问环卫工人、感受南昌市启动“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后给城市环境带来的新变化。

全民清洁家园”促南昌面目一新。去年底,南昌市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今年初,组织三次“全民清洁家园”大行动。参与人员约38万人次,清理垃圾4.1万吨、清理垃圾死角7000多处、清理粉刷墙面9万余平方米、清理垃圾广告25万余条、规劝行人乱扔垃圾上千起。

马路本色”行动为南昌提质升级。近年,南昌市新增经费投入5460余万元,添置各类冲洗车辆设备789台。对63条严控区马路推进机扫机冲“马路本色”行动,从“一把扫帚扫到底”转变为全方位、全覆盖机械化清扫。共冲洗城区道路46100公里,清理垃圾2612吨。

环卫工人是清扫保洁有功之臣。南昌市区约有居民280万人,居民户数约73万户,仅2016年环卫设施就投入经费6000万元,新建20座垃圾中转站、24座公厕。城区道路清扫保洁总面积约3037万平方米,其中机械化作业率为66.6%。全市主城区现有40多个环卫所,万余名一线清扫保洁人员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人均要负责3000余平方米道路清扫任务,工作甚是艰辛。

各界关怀环卫工人已成新常态。近几年来,南昌市环卫工人基础工资已按不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110%放发。福利待遇已从特殊岗位津贴、休息休假权利、节日福利,高温防寒补贴办理“五险一金”和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得到落实。还为晚班保洁员定制LED亮灯反光背心,保障作业人身安全。加之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欢庆环卫工人节、为环卫工人建休息驿站、爱心屋、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举行“特殊年会”、请吃年饭等公益活动,让环卫工人倍觉温暖。

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南昌市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街区的清扫保洁在持之以恒上尚有差距;全市5000多个街头分类垃圾箱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垃圾多为混合收集清运;市区因有的中转站规模较小,垃圾收集车压站待运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环卫工人存有趋向老龄化和疲劳作战现象,平均年龄偏大,有的保洁员今年68岁,因家庭负担重还准备再干两年。有的环卫工人因家境拮据,竟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上“双班”;每年有近百名环卫工人因拾车窗抛物被车撞,市城管委曾对此行为处罚351起,而每例仅处20元罚金,威慑力微弱。

为让南昌更美丽,建议有六:形成长效常态管理机制,继续加大机械化作业率,尽快广开征垃圾处理费,继续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综合治理车窗抛物顽疾,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巧借“他乡之石

团省委 罗 铮

结婚有4年,第一次在景德镇中航工业昌飞公司老丈人家过年。上世纪60年代末,大多数员工从北方举家迁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区。早就听说公司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逢年过节更是热闹,丈母娘也乐此不疲参与其中。春节亲身体验,深受感染。初一一大早,社区主干道上,由几百名退休老员工组成的鼓号队、秧歌队、舞龙队、舞狮队等队伍,敲锣打鼓、载歌载舞,随后在广场集中表演了一场像模像样的文艺节目,主旋律是欢庆春节、热爱生活和激励后辈为航空工业事业作贡献,满满的正能量!接下来几天里,猜灯谜、跳绳比赛、夹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陆续开展,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和五彩缤纷的“烟花秀”接连登场,年味十足。

再对比家乡会昌县黄冠村,近年来,在各级项目、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发展烤烟等特色产业、强化特殊人群兜底保障等方式,全村365户1281人中又有25户99人完成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5.2%,村里还修建了通户便道,完善了通信设备、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农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省级贫困县即将摘帽!但与此同时,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较为贫瘠。老乡之间走家串户拉家常、互相关心的越来越少,看电视、打牌、喝酒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刷微信”占据了“候鸟式”中青年农民的时间和精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传承缺位,与昌飞公司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鲜明反差。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笔者建议: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降低文体活动的参与门槛。利用节日、集市等契机,大力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成本低、易操作的活动,使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培育积极向上、丰富多彩、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

用心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培养传统技艺“接班人”。挖掘整理本地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资源,竭力保存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传承戏曲、剪纸、雕刻等艺术,定期组织开展灯会、花会、庙会、社火等民俗活动,在传承中创新,留住乡韵。

整合有关部门和各界力量,潜移默化推进“精神脱贫”。结合各个村落的文化特色、村民接受心理和生活习俗,优化内容设计,加强阵地建设,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同时,注重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建设等内容化为浅显的小故事、小道理贯穿到活动中,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