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在文学理论课上听雨
编者按:当我们回忆大学时光,提起哪些老师会让你兴奋不已?哪些老师讲课风格幽默风趣?哪些老师教学方法标新立异?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自己老师的不同感受,那么你最喜爱的老师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的听课记吧。
记录听课感受,讲述南大故事。提供线索请@南昌大学官方微博,或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电话83969057。
胡建次老师的课堂:在文学理论课上听雨
听课学生:汉语言131班 段雁
时间:2014年11月14日
天气:阴有小雨
地点:人文楼A228
课程:《文学理论》
老师:胡建次
胡建次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拍了拍衣袖上的雨珠,轻轻抿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道:“同学们呀,这么冷的天还来听胡老师的课,真是辛苦大家了!让我们翻开文学理论教材取取暖吧!”于是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进入了今天的课程——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胡老师说,“想必大家都读过这首蒋捷的诗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听雨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受肯定也是不同,而今天我们在教室里听雨,所感受到的也一定不尽相同,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看到同样的场景,却产生不同的感受呢?那就是我们的人生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就是人生体验的审美表达,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胡建次又告诉大家:“首先,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审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感受到的快感。”他指着自己的衬衣说,“我为什么喜欢穿竖条纹的衬衣而不是横条纹的,就是因为身材偏胖,上半身又比较短,竖条纹可以拉长上半身并且显瘦,如果穿横条纹的话就不‘美’了。同学们听了都纷纷捂着嘴笑,胡老师说简单地看这就是他自己个人的审美。”
“咱们回到文学上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侵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概念太‘高大上’,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大家个个忙着点头,胡老师则有意放慢了语速,“没关系,那我用自己的话‘翻译’给大家听:文学活动表层无功利,但在深层次上体现出功利性,没有功利性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审美形象是感性形态,往往是直觉的结果,同时也含有某种理性,文学是形象与理性的统一;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是文学发生的内在动力,也是文学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这其中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并不等于日常情感,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形式化的情感。”同学们瞬时恍然大悟,果然,抽象的文学理论概念在胡老师的解释之后竟变得通俗易懂。
两节课的时光转瞬即逝,短暂却又充实,在胡建次老师的课堂上,复杂晦涩的文学理论总能变得生动诙谐,这也正是他最为吸引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