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对“自住型商品房”莫抱过大期望

30.10.2013  18:25

  备受关注的“自住型商品房”政策已初现轮廓。北京市住建委日前发布,今年北京将推出2万套自住型商品房,明年计划推出5万套左右,相关政策将于近日发布。此类住房价格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购买此类住房后五年内不得上市,五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财政。(10月23日新京报)

  从政策向好层面,北京市安排更多的“自住型商品房”入市,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客观而言,这样的“好消息”和“好政策”对于绝大多数希冀拥有住房的北京人群(包括外地人)可能无缘。北京市目前个人家庭有住房的有多少?有多少人群尚无“立锥之地”?2009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当年北京市住宅房屋自有率已达60%,这已接近了美国的水平。近几年来北京市人口处于鼓胀态势,也会无形抵销近几年来住房增长速度,我们姑且仍以此前住房自有率为60%计算,也就是说在北京市这一千五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中,理论上市场缺少约300万套住房。减掉商品房入市对市场的弥补,即使以150万套由政府提供,再以一年约2万套的“自住型商品房”弥补,至少需要75年。

  如果按照北京的“摇号”购房政策,如果不是运气特别好,正常的“”(还不算年年新加入的人群),也是一个可能有生之年都购买不上、住不了“自住型商品房”的结果。这与政府提供“自住型商品房”有限有关,也是无法解决的现实难题,其“残酷性”可想而知。二来,即使政府提供的“自住型商品房”相对便宜,也只是比市场价便宜约三成,价格200万元以下(每平米1万至2.2万元)。约200万元是什么数字,是绝大多数外地打工人群即使“运气好”、摇到了“机会”,可能连最起码的几十万元的首付也付不起的结果。那么,这一杯水车薪的自住型商品房保障现实,最终保障的只是运气极好的个别人群中的“高收入群体”。与其他绝大多数人群而言,基本上是“半星一点关系”也没有。

  再说一个政府投入自住型商品房是否会拉低房价的问题。这根本就不是“自住型商品房”能够完成的任务。且不说一年两三万套房产投入市场能打出个几个“水漂”,即使量再大些,对于动辄7、8百万元的北京市房产市场,能起到多少“消肿”的作用?这一现实是客观的,理性的北京公众和外地谋生者,不应该因此认为地方政府保障住房工作的给力,更不应该因此欢欣的认为,未来自己的住房难题有望解决。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囿于种种现实原因,地方政府本身对彻底解决公众的住房问题上信心和积极性也未必那么足。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北京市继续飙升的房价(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北京市属于房价持续上涨之列,最高涨幅为20.6%),政府方面也切不可掉以轻心。就北京当地政府而言,且不可认为一年投入约2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就能起到调控的功能,更不应将调控高房价的“”押在一个数量有限、保障能力不足的“自住型商品房”上。解决公众住房难题,恐怕还需要持续的、多方面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