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石柱被捐赠北大引争议 专家:不算真正回归
黄怒波要捐献的圆明园石柱。
20世纪初鸿慈永祜安佑宫前的华表
现存北大的原鸿慈永祜安佑宫前华表
北大校友黄怒波捐赠母校7根圆明园石柱惹争议——
文/记者 金叶
图/刘阳 提供
本报2014年2月21日A9版报道的《千万买石柱是作秀?有本事你也弄个回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然而,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失望,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回归圆明园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并建议黄怒波还是应该将石柱捐献给圆明园。
那么,刘阳为何提出这种观点?是否“物归原主”才是真正的文物回归?对此,记者采访了刘阳及业内专家。
捐给北大不过从“国外流散”
变为“国内流散”
据悉,即将回国的这7根圆明园石柱均约1米高,原位于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百年前,一位名叫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的挪威军官将其带到了挪威。他于1886年便来到中国,曾供职于大清国海关,民国时深受袁世凯的信任。
尽管被认为是继兽首之后最重要的一批圆明园回归文物,但刘阳指出,7根石柱本身的价值并不是特别高。“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的扶手位置,有数千根这样的柱子。如今圆明园遗址上还有几十个,北京一些博物馆、苏州的拙政园里也有。杭州西泠拍卖行还曾拍卖过。即便如此,但这又是‘有故事’的7根柱子。它们历经磨难和沧桑,流落海外,如今得以‘回家’。可以说,其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石柱本身的价值。如果把它们放在圆明园的大环境下进行展示,它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今昔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震撼效果,是将它们放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的地方——不管是挪威的博物馆,还是北大,都无法比拟的。”
刘阳对黄怒波把这7根对圆明园意义重大的柱子捐到了北大表示十分失望。“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归,只是由海外流散状态变成了国内流散状态而已。”
流散国内的圆明园文物保护情况很糟糕
根据刘阳多年的考证,这种“国内流散”状态的圆明园文物,保守估计有数十件之多。比如中山公园的兰亭碑和“青莲朵”等太湖石;国家图书馆分馆的安佑宫华表、长春园大东门石狮、望瀛洲昆仑石、圆明园铜鹤和文源阁碑、内务部街11号院内的线法山的羊角石柱、翠花胡同里的长春园泽兰堂“熙春洞”石匾、如园“称松岩”诗刻石、谐奇趣西洋喷水池……仅仅是在北大的校园里就有10个圆明园文物。
在刘阳看来,除极少数单位对圆明园文物保护得还不错之外,大多数流散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目前的保护情况都非常糟糕,不仅没有指示牌,有的甚至被非常粗暴地对待,发挥其宣教功能更是无从谈起。“比如北大最近刚出土了一批圆明园石刻文物,分别是‘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石牌坊与观水法西洋石刻。两座牌坊都在石刻上打了铁铆,观水法石刻则被‘扔’在车棚子旁边,几乎没人知道这三个东西和圆明园有关联。”
刘阳告诉记者,这批文物的出土地点,是圆明园一个“属园”朗润园所在地,其曾经的主人是溥仪的叔叔载涛。“当时他的权势很大,所以擅自把圆明园的牌坊和石刻拿到了自己的花园里。但很快清王朝垮台,这些圆明园遗物也就被人遗忘,一直到最近盖楼才给挖出来。‘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是当时乾隆在圆明园仿西湖十景所造的两景,也就是说这两个牌坊是和圆明园的相应景观有联系的。它们留在北大校园里,不仅得不到妥善保护,而且非常不伦不类。北大作为一个求学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中又有几个会关心这些牌坊的来历呢?而圆明园每天这么多游客,大多数人都是奔着这个园子的历史去的,却没有多少东西可看。”
刘阳说,虽然这几年关于“圆明园文物回归”的新闻此起彼伏,但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又回归圆明园的只有一对具有西洋风格的吐水石鱼。“去年回归的圆明园兽首,也没有回到圆明园,而是被捐到了国家博物馆——不过对此我倒没意见,因为国博本身就是收藏文物的最高机构。但北大是一个求学之地,于情于理,我都认为北大应该将圆明园遗物‘物归原主’才对。”
专家观点:7根石柱捐给圆明园更合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华表示,黄怒波捐献圆明园石柱给母校,这其中想必融入了感情的因素,本不应被指责。“但说实话,这几根柱子,对北大而言意义并不很大,而对于圆明园,它却非常重要。所以我个人也认为将其捐给北大,的确不如捐给圆明园更为妥当。”
但其他流散国内的圆明园文物是否应该“物归原主”,孙华则认为应该分情况讨论。
事实上,刘阳所说的应予以归还的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主要是圆明园的建筑构件。它们之所以流落民间,是因为190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长达80年的时间里,圆明园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当时流传圆明园的柱子下面埋藏着金银财宝,所以几乎每个柱头都被掘地三尺。”孙华告诉记者。
“北大的两柱华表,是1925年建设燕京大学时,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从圆明园运来的。而燕园后来成为非常优秀的近代建筑群,圆明园的华表是其一部分。如今它们依然被放在北大保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把它们还给圆明园,又涉及到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圆明园究竟是否要重建?目前学界达成的共识对此持否定态度,圆明园遗址应该被视作一个国耻纪念地,我们应该保持它现有的遗址状态。北大把华表还给圆明园,我们就地再造两个新的放上去,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真的是尊重历史吗?而且是不是又把墨菲建燕园这段历史给抹掉了?这两段历史的价值,谁大谁小?应该如何权衡?在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最好还是先别动。”
但同时,孙华也表示,如果并非是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是被军阀或者其他人因为各种原因搬到北大校园来的圆明园文物,与其被“扔”在北大校园里无人看管,不如将它们归还圆明园。“只要圆明园遗物没有成为后来近代优秀建筑的组成部分,让它们重回圆明园会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