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村土地 新型职业农民潘有德的故事
故事导读:潘有德,江西省贵溪市金屯镇金屯村富坂组一名立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山村青年。十年前,因为心存一份孝心,告别五年的都市打工生涯,回家帮老父亲经营百来亩稻田。此后,一步步努力,一次次蜕变!如今,已经营水稻产业5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他的故事,情系乡村土地,演绎感动篇章……
“爸爸,我回来帮你忙”
地处贵溪市南部山区的金屯镇,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余人,人均耕地约1亩,下辖10个村委会1个垦殖场。辖区内资源算不上丰富,农民世代多靠经营水稻谋生存。改革开放后,勤劳朴实的农民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投放到打工的浪潮中。于是,打工的浪潮在这个小乡镇漫延开来,“金屯有个打工村”在贵溪成为美谈,并迅速成就了许多打工的成功人士。
1984年出生在金屯镇金屯村富坂组的潘有德,生于此,长于此,耳濡目染许多打工的故事与精彩,学生时代便揣上了太多的打工梦、都市情!于是初中毕业后,即与几位同学匆匆踏上南下打工的列车。
梦想与现实,对一个懵懂的少年来说,习惯开一些酸酸咸咸的玩笑。精彩的都市,让年少的潘有德顿感好奇,也叫他深感无奈。从广东到福建,潘有德记不清敲了多少老板家的门,也记不清打了几场工。从希望到失望,从好奇到无奈,他流过汗,也落过泪,但无数次的不如意,从未将小个子的他击倒!一份执着,一份艰辛,一年后,他终于在福建南安稳定了下来。磨板工作,虽然辛苦点,但凭着他能吃苦的劲头,他居然迅速适应了下来,并赢得了老板的青睐,工资也逐渐上涨。四年后,他居然一个月有五千多。打工梦,让他找到了成就感!
正当潘有德的打工梦渐显绚丽之时,父亲的种田梦也在悄然撞击他的心扉。父亲潘金华,1954年11月出生,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的生存法则,在他身上打下太深的烙印。打从18岁开始,潘金华便与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别的农民拼命往城市打工时,潘金华却将一块块濒于抛荒的山垅稻田整归门下,“请帮手,包田种”成为他那些年坚持的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潘金华渐感体力难支!于是,每次与远在都市的潘有德通电话,都片言只语的试探儿子,希望能回到家乡帮他圆种田梦!儿子潘有德每次与父亲通完话,心里都难以平静,毕竟,他是个孝顺的孩子,父亲的辛苦与执着,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打工梦,让他难以割舍。
2015年春节,潘有德回家过年。浓浓的春节气氛中,父亲又很委婉地传递了希望儿子帮帮他的愿望。其时,潘有德已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父亲不提这档子事,他也已经做出了决定!“爸,我回来帮你!”不等父亲把话茬说透,潘有德便干脆利落地回应了父亲的希望!看到年近五十的的父亲头上已过早地露出了斑斑点点的白发,孝顺的潘有德最能体会自己选择的价值!就这样,潘有德为一份孝心,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共圆“种田梦”!
“机械化耕作,是增加收入的好方向”
在城市生活了五年,潘有德的眼光拓宽了视野。种田,仅靠传统的方式方法,不可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也不可能赚到更多的钱。潘有德跟父亲商量,多整点田,买手扶拖拉机,利用机械耕作,提高经营水平。他相信:“机械化耕作,是增加收入的好方向。”
这主意与父亲一拍即合!其实,父亲潘金华也早有这个想法,只是,他不懂驾驶技术,加上年纪大,不太敢尝试这新鲜玩意了,让儿子回来帮忙,其中也包含这方面的原因。
说干就干,潘有德买回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又通过农综站学习了相关技术,进而又整进了左邻右舍即将闲置的农田,种田面积从上年的近百亩,一下扩张到一百五十余亩。第二年,潘有德又买回了大型收割机,并增加了三台手扶拖拉机,两台插秧机也开进了小山村。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在金屯镇首屈一指。
“学技术,用技术,种田才会有奔头”
时间在流淌,思想在蜕变。不断的生产实践,让潘有德深深体会到:“学技术,用技术,种田才会有奔头”。每次与父亲闲聊,潘有德总爱讲这句话!父亲很欣赏儿子的那股钻劲,支持儿子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学技术。
父子俩的默契,让潘有德插上了信心的翅膀。于是他与镇农综站保持联系,只要有培训班,他都报名去参加,镇内的,市区的,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培训学习的机会!
学以致用。每次学成归来,他第一个分享的对象就是父亲。于是父子如同学,如师徒,又如很好的合作伙伴!尔后又分享到身边更多的人。如今,他培养的一名技术骨干成了他们常年雇用的员工,其他跟他学技术的乡亲农忙时也成了他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农技的推广与使用,助推了潘有德种田的发展速度,他所租种的田地从本村已扩展到邻近的流口镇横路村刘世方小组、雷溪乡端港村胡家村小组等地,种植面积到2013年已逾500亩。这年,乡镇府推荐他参评鹰潭市种粮示范户,他一举夺得荣誉,而荣誉姓名他却让给了父亲。
“规模与模式,引领现代农业的未来”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现代农民如何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永不满足现状的潘有德,平时话语不多,却是一个喜欢学习与思考的人。为了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他居家时习惯坐在电脑前搜寻前进的动能!2014年底,当他得知市农业局将要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时,显得非常兴奋,就近向培训机构——贵溪市农业技术学校报了名。
2015年1月13日,他同其它几个乡镇的数十名农民学员一同走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室。前后为期十五天的培训,让他比较系统地学到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素养与技能,也让他有机会与其他的农民朋友进行深入交流,更让他对新型职业农民如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潘有德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年自己与父亲在种田领域虽有所成就,但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尚有一定的差距,靠汗水、靠技术固然重要,但未来现代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发展需要,必须更新观念,必须让自己的经营思路注入新血液、新活力。
“规模与模式,引领现代农业的未来!”这是他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业时的深刻感悟。是啊,现代农业要发展,靠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已经做不出大格局,唯有规模化发展,并选择先进的经营模式,才能真正让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为此,他坦言,他将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努力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与家庭农场的新模式,五年内将水稻产业做到千亩以上,靠规模与模式,实现现代水稻产业经营的新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现代农业的新天地里,潘有德将不断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