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周年之际

30.06.2015  19:33

  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点,荷花与新房交相辉映,构成美丽的乡村图景。 记者李传材 摄

  夏至刚过,赣南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草木葱茏,瓜果满枝。行走于这片红土圣地的城市乡村,另一种热度扑面而来:那是感恩奋进、时不我待的干事创业激情;是昂扬奋发、自信进取的实践体验,是笑靥如花、幸福满足的真情流露。这种热度,持续升腾,催生出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变。

  赣州综合保税区监管服务大楼,今年1月启动建设,保税区上下加班加点,施工作业倒排工期,不到5个月,这幢十一层的大楼保质保量顺利落成,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内部装修阶段,为综合保税区7月底封关运行赢得宝贵时间。

  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力推动下,仅用3个月时间,便于今年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进境木材全直通,赣州由此跨入全新内陆口岸时代。

  先天残疾、家庭贫困,让宁都县对坊乡18岁的青年廖竹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去年10月,依托县里兴建的电商产业园,廖竹生参加了免费电商培训班,在电商产业园开了一家网店,每月可赚2000多元。有了一份自食其力的事业,现在的廖竹生每天脸上都藏不住笑容。

  一场山体滑坡,使于都县沙心乡红光村的袁石原失去了家中4名至亲,成为孤儿的他住进了叔叔家里。从此,房子问题就成了他心中的隐痛。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政策,去年初,袁石原全家搬出偏僻山村,住进县城上欧移民安置区,还有了一份稳当的职业。袁石原“住进牢固房子”的梦想终于成真。

  ……

  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化茧成蝶、脱胎换骨的巨变不断发生,呈现出恢宏的“赣州气象”。

  红土蝶变,源自三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

  三年来,《若干意见》政策效应倍增释放,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336亿元增加到1843.59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80.32亿元增加到32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58元增加到229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84元增加到6946元。

  三年来,赣南实现多个“”的突破和全国、全省“首家”,振兴发展的动力更猛、后劲更足:综合保税区为全省首家,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是全国内陆地区首家;赣州成功争取国家、省批复9个重大平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先行先试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红土蝶变,今朝更美!

  追寻振兴发展“三年大变样”的轨迹,重访三年前国家部委调研组走过的地方,抽象的时间概念,顿时变得清晰而生动起来。

   自亮家底勇担当 赢得中央殷切关怀

  历经数十年风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后山17棵被称为“信念树”的青松依然苍劲。

  对胡冬娣来说,这17棵青松已经成为像公公华质彬一样的革命先烈守护家乡、守护亲人的象征,更是今天迎来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6月20日,端节佳节。胡冬娣带着全家来到华质彬种下的“信念树”下,燃起一炷香,向公公报喜:“公公,看见我们家的新屋了吗?两层呢,又宽敞又亮堂。我加入了合作社,养鸡,每年也能赚不少。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危旧土坯房改造前,胡冬娣一家三代人住在30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里,靠着低保和几亩薄田过日子。

  胡冬娣生活的变迁,是赣南三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距华屋18公里的泽覃乡光辉村半山园小组,村民杨小琴也有说不完的幸福事——有钱治病了,住上新房了,生活有着落了。满脸笑意的她,至今还记得三年前难忘的那一天。

  那天,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领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综合一组来到了杨小琴面前,得知她家境困顿,负担不了尿毒症治疗费用,几度欲放弃治疗时,杜鹰当即慷慨解囊,鼓励杨小琴坚定信心、战胜疾病。

  调研组的到来,改变了杨小琴的命运,也改变了赣南老区的命运。

  马不停蹄、昼夜兼程,调研组成员无不为赣南的贫困落后动容:赣南苏区历史贡献特殊、历史地位特殊、面临特殊困难,应予特殊扶持。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以“国发”文件出台的全国第17个区域发展政策,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比肩齐重。

  国策良方,恩泽赣南。赣南大地,干群激昂,万众欢腾。

  事实上,在文件落地之前,如何向中央反映赣南的落后现状、争取国家的特殊支持,对赣南的领导干部来说着实是一场考验。

  新中国已经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仍有近10万烈士遗孀、后代没有解决温饱,还未得到应有抚恤。是否如实向中央反映赣南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矛盾,考验赣州当政者的责任与担当。

  “贫困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落后现状的遮掩躲避、熟视无睹!”市委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诉实情、求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为了把情况摸得更准,2010年12月,市委组织2万多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工作。“三送”干部用灵活生动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实情,解决难题,从住房、饮水、就医,到就学、低保、抚恤,就像当年苏区干部一样,“什么事情都想到了”。市委、市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作出了“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判断,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如实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本地实情,争取国家扶持。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很快引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他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老区,时不我待。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促成了《若干意见》的快速出台和高效实施,催生着赣南的巨变。

  结合赣南的实际,《若干意见》量身定做了整体性、系统化特殊扶持政策,涵盖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等各个方面。一些政策突破常规,支持力度空前。

  过去,民间流传着“广昌路上好睡觉,宁都路上震断腰”的顺口溜,三年过去了,这一切正发生着变化。总投资170多亿元的昌宁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宁定、广吉高速和吉永泉铁路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

  在赣南,受益的岂止是一个县、一个群体?在兴国、瑞金、于都……在老红军、烈士家属、光荣院、敬老院以及普通群众的家里,与崭新的房子、簇新的家具相映的,是老表们发自心底的微笑,是“祝福共产党万万年”的深情表达。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正与共和国一起走向全面小康。赣南,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愈行愈速,愈行愈近。

   鼎力支持见深情 激活老区“造血”功能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同样深深牵动着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心。这种深情关爱,成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至关重要的力量。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实施方案,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中组部从国家部委选派了2名司局级干部到我市、37名处级干部到我市18个县(市、区)挂职锻炼两年。

  自此,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多了一支特殊的“援军”。

  各个部委纷纷出台具体帮扶措施,选派骨干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全力助推赣南振兴发展。他们源源不断地送来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和信息,为赣南老区“输血”和“造血”。截至今年4月,中央对口支援单位已出台47个具体对口支援文件,为我市量身订制扶持措施,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已明确或落实到位的援助项目150个、援助资金42亿元。

  国家发改委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预算内投资76.35亿元,批准发行企业债券54亿元;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赣州市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财政部2012年在中央财政中单列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6亿元,并列入补助基数;审计署压缩办公经费115万元支持会昌建设,并捐献联合国机构审计经费及审计长刘家义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期间个人薪酬,共计3000万元,用于会昌县成立教育扶贫基金;民政部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社会救助和优抚资金30.5亿元,安排专项资金2.7亿元支持我市修缮散葬烈士墓5.3万座,牵头组织全国性社会组织无偿捐助各类物资、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财政部、民政部、体育总局在2013年至2015年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9.6亿元,支持我市福利事业项目建设;环保部2014年安排6.49亿元支持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宣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媒体对赣南特别是寻乌开展形象宣传和扶贫宣传,仅去年就组织6批次中央媒体来赣南采访及开展“走转改”等活动,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油助力……

  国家部委的倾力帮扶,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国家部委支持下,黄金机场改扩建、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赣韶铁路建成通车,昌赣客专开工建设,赣深客专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赣井铁路项目启动规划研究……

  兴国来了两个叫李伟的挂职干部,一男一女,分别来自民政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他们一到赣南,就铆足劲融入当地,发挥各自优势和才智,全身心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中,在当地传为佳话。民政部的李伟,大力推动社会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引进华北电力大学校友会在兴国县开展“绿色电力点亮长征路”活动,投入近80万元为困难农户免费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着力打造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和能源脱贫示范点,等等,短短两年时间办成了许多实事。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李伟也毫不示弱,她努力向全国妇联争取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为10所学校争取了100万元的直饮水工程项目,为留守儿童争取了“相守计划”资金50万元,为60个学校争取了“金叶育才图书室”和50台电脑、50台投影仪,价值200余万元。

  跟两个李伟一样,39名挂职干部主动融入红土地,与当地干部群众奋战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第一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智和力量。

  为了使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省委、省政府倾情支持、不遗余力。

  省里专门成立由省委书记强卫担任组长的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和工作座谈会,协调解决涉及赣州的重大事项100余项。省委书记强卫多次来到赣州考察调研,走访边远山村,与干部群众共谋振兴发展大计。他反复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鼓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让政策落地、项目开花、产业结果,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发展升级。

  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也多次来到赣州调研,他强调,推进振兴发展,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增强内力与开放搞活、国家支持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拟定30个方面33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直部门联动推进,29个省直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全省之力,从政策层面予以赣南系统化、整体性扶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

  多方联动,通力协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强势推进,成效明显,成果喜人。

  短短两年间,在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赣州综合保税区、瑞金和龙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设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等34个试点示范得到批复;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获批……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重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一系列重大平台、多项国家部委改革试点的落户,为赣州大胆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构筑起有力的支撑,激活了赣州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民生优先得民心 汇聚振兴发展合力

  三年前,宁都县年过七旬的革命烈属柯坤森还与妻子住在一间牛栏改建的土坯房里。40年来,每逢下雨,他就惶恐不安,犹如噩梦缠身。他们住的这个叫楂源的村子,47户201名村民,清一色都住在年代久远、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家家户户土灶台、木板床,村子里有自行车的人家也只有6户。

  搬出土坯房,住进新楼房,一直是柯坤森和村民们共同的梦想。2012年7月底,赣州全面启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近日,记者走进楂源,只见柯坤森和其他村民一样,建起了一栋二层半的“小洋楼”。

  笑容,正在小山村幸福地绽放。和宁都县一样,如今,赣南大地的安居梦、富裕梦、和谐梦、振兴梦等正在逐步实现。

  振兴发展,如何破题?“改善民生,既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场合,市委主要领导不止一次地强调,民心,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力量。

  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发展的终极目的。秉持这种理念,在振兴发展过程中,赣州突出民生优先,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落实政策彰显民生关怀,推进工作重在赢得民心汇聚合力。

  小文丽的梦,曾深深刺痛国家部委调研组成员的心。

  三年前,文丽12岁,是班上最勤奋好学的孩子。她没有想到,自己出生在一个叫做读书坑的地方,想要读书却是这么艰难:家里没有电,没有书桌,她在昏暗的烛光中预习、复习;家里离学校很远,每个星期一,她都得早早起床赶往学校,寂静的山间小径,陪伴她的只有路旁惊鸟。

  有人问,你有什么愿望?孩子的天真令人动容:我希望有一对翅膀,飞上天空,就不要走这么长的路,一下子就能飞到学校里。

  当时在宁都,像文丽这样自带饭菜上学的学生多达34500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0%,全县仍有46所农村小学的896名学生睡地铺。

  三年后的今天,一栋栋标准化建设的校舍在赣南大地拔地而起。目前,全市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危旧土坯房,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近300万人结束“冰箱成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的苦恼生活。

  今年5月18日起,一连数天的持续大暴雨袭击赣南,局部地区遭遇300年一遇的罕见洪灾,全市绝大部分民房却安然无恙。宁都县固村镇下河村村民邱建生说,多亏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让我们住进了新砖房,不然命都没了。在这次洪灾中,赣南经受住了考验,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这,跟振兴发展民生优先密不可分。

  2012年以来,赣州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六成,年平均增幅23%,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过河难、上网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群众在短期内广受实惠,切身感受到中央的关怀温暖,感恩奋进、积极投身振兴发展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赣州将中央关怀,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关心帮助化作前行的动力,创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和帮扶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等工作,至目前,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05.06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10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至11.36%。

  以“三送”工作为抓手,赣州建立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双向全覆盖”制度,安排全市9.3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结对联系。所有干部下到基层,和群众面对面沟通、肩并肩劳动,靠前为群众服务。全市各级干部纷纷奔赴基层一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成为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在总结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基础上,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党支部书记谢爱民推行了“全程代办制”,让村民感受到了贴心的服务。现在的塘石村,群众只要在村部便民服务站填一份办事单据,把相关原始资料交给村干部,就可以回家等结果了。

  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14个村民小组,446户人家,1840人,“三送”干部刘湘能喊出不少村民的小名。他和“三送”队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带动6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使原本闭塞落后的火燃村,一跃成为全市农业产业生态化、现代化的标兵。

  有人为驻龙南县武当镇的“三送”干部赖观路帮村民办的“小事”做了个统计:三年多来,他帮村民办身份证5个;办残疾证12个,其中办成功8个;帮30多户村民领取了砖、水泥优惠证及果业证。接受记者采访时,赖观路多次表示:“如果可以,我愿意一辈子参加‘三送’工作,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和农民兄弟在一起,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过去干部下乡‘动嘴’,现在干部下乡‘动手’,真乃风气大变样。看到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心里感觉特别温暖、骄傲。”龙南“三送”干部赖裕文在民情日记中写道。

  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干部与群众熟络如邻里,干部帮群众办事如家人,群众对干部信任如亲人。

  修公路、建新房、抓项目、兴产业……三年来,全市“三送”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79.13万件。

  顺民意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知恩图报的客家儿女,在感受幸福的同时,愈加坚信党的干部是最值得依靠的主心骨,从内心深处感恩党中央、感恩习总书记!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愈加坚定。他们以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激:在许许多多农家厅堂,百姓自发张贴或悬挂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在危旧土坯房改造现场,村民为干部送上米馃、端来擂茶;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后,村民自发捐资修建感恩亭。

   以上率下强作风 铸就恢宏“赣州气象

  高层推动,以上率下,无疑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大事难事看担当。

  5月中旬的那场持续暴雨,引发山洪裹挟泥沙咆哮而下。一时间,房屋被淹,道路损毁,树木连根拔起,庄稼地成为一片汪洋。

  “生死关头,总能看见‘救星’冲过来。”在一场又一场生死营救中,被救群众如是说。

  得知将有特大暴雨降临, “三送”干部进村入户,采取“打铜锣、拉警报”等方式,进村入户动员群众提前转移。

  在受灾较为严重的于都县车溪乡,腿脚不便的72岁村民段绍华,眼看洪水迅速上涨,连滚带爬上了二楼。当“三送”干部丁生财乘着冲锋舟把他救出来后,段绍华激动得抱住丁生财的手臂:“是‘三送’干部救了我的命!

  这是干部一心为民、干群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而“三送”干部们则说,这些年,谋发展、图振兴、攻坚克难、关切民生、抗洪抢险、精准扶贫等等,哪一样不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谋划在先、冲锋在前、以身垂范?

  振兴发展,关键在各级党员干部。为此,一场能力革命、作风革新在赣南大地推开。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让党员干部下基层直接服务群众,包括各级领导,人人都有“联系户”,实现户户都有“服务员”。来到群众中间,各级干部在面对面、心贴心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也掌握了实情、接获了地气、受到了教育、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锤炼、增长了本领。

  时隔八十多年,在当年的中央苏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在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推动和垂范下,“三送”工作犹如春风化雨,唤回了当年苏区干部的好作风,结出了干群同心、实干拼搏、振兴发展的累累硕果。

  理想信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是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的思想基础。

  进入新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一些干部理想信念有所动摇,作风不实、不接地气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此,赣州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切实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市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此同时,“自选动作”也马不停蹄:在全面推进干部下基层“三送”的同时,狠抓了干部队伍的“治庸、治懒、治散”,启动开展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赣南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以及“学习梁家河”系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为党员干部队伍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精神“钙质”和动力。

  三年来,赣南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都如约举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激励赣南人民推进振兴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2013年以来,共有288万余人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堂)现场祭奠,6404.1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祭奠。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烈遗志,推进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座引航的灯塔。”兴国县长冈乡党委副书记黄淼澜谈及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今后,我将多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把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上,真正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干部能力,我市建立了集教、学、考、管等功能于一体、全省首家在线学习网络平台——“赣州市干部在线学习城”。“网上学习,随时随地,个人掌握主动权,学习工作两不误。”龙南县发改委干部廖海旺每周至少有4次登录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科级以上干部在线学习全覆盖。

  如今,赣州群众这样形容当地干部作风的转变:晚上亮灯加班工作和“充电”的干部明显多了;带资金带项目来帮群众解决问题的干部明显多了;白天晚上与农民拉家常、交朋友、议发展的干部明显多了……

  振兴发展,锻造了干部作风,干部作风的转变,也助推了振兴发展的纵深推进。这,也正是赣州蝶变的动力源泉。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三周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征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了“三年大变样”奠定的坚实基础,未来,中国梦的赣州篇章必将更加绚丽夺目,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必将更加宽阔,实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目标指日可期。(记者杨晓安 杨怿华 刘珊伊 谢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