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正热 看各国学生如何选择专业

02.07.2014  15:17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多地考生迎来填报志愿的阶段。随之而来的,网友发明的“千万别报体”,正在引爆网络热议。

  比如说,网友就调侃了,“千万别报计算机,因为都是宅男,无从下手”;“千万别报国际贸易,因为听起来‘高大上’,结果还是在国内混”;“千万别报汉语言,因为白上四年学”;“千万别报广告设计,因为你会加班加点直到吐”。

  针对即将填报志愿,过来人们晒出“千万别报体”的所谓“前车之鉴”,与其说是过来人基于目前从事的工作对于当初所选专业的一种另类总结,不如说是当前年轻人对于工作、对于社会和对于人生的一种宣泄与诉求。扫面全球,这种吐槽是否同样存在?各国学生又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权的?

  在邻国日本,《全球华语广播网》的日本记者黄学清介绍,与中国集体填报志愿不同,日本学生申请大学选择专业往往更为自主和有针对性。

  黄学清:日本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需要到报考的学校参加该学校的考试,比如要报考京都大学的学生,都要到京都去参加京都大学的笔试,笔试通过以后再参加面试,同一所学校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也有不同,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选择专业,减少盲目性,一些大学会在周末和假期组织一些参观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也让考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了解一下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比如东京大学就有校园参观日,这一天每个系都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参观的人可以自由参观,也可以参加学科组织的参观活动。由校方人员带领参观研究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地方。有的专业还会有资深的教师登台讲课,这尤其会给参观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到咨询室去询问。在日本招收毕业生时并不是很强调专业对口,只要有真才实学和能力就会被看中,但是很多学生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还是会犹豫不决。在日本普遍认为理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理科的毕业生从事文科方面的工作比较容易适应,但是在社会权力方面,比如企业的管理层中。文科毕业生的人数普遍多于理科,而且文科毕业生平均一生的收入比理科毕业生高,这也是近年来理科的学生减少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中国留学生尹莎说,与中国类似的是,很多美国人看重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投资回报率,他们认为读一个专业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成本,容不得马虎。也因此,“何必急于一时”,是美国新生对于专业选择的理念。

  尹莎:美国很多大学入学头两年以硬性的主修课为主,类似国内的公共必修课,包含了历史、宗教、艺术、文学修养、心理学,还有化学、物理学这些普及性的课程。这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们打开眼界。一般来说大学会要求学生最迟在第一或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定好专业,由于更换专业可能导致之前选的课程与新专业无关,耽误了学习时间,所以很多新生是以专业待定的身份去报到的。大学还会专门为这些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一些指导老师,在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方面进行指导。即便是已经选定了专业,那应该也不难,一般来说联系好对口院系,再填写几张表格就可以了,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有过更换专业、甚至数次更换的经历。

  相比于美国的不急于选择,欧洲就有些从娃娃抓起的潜移默化。在欧洲,每年六七月份也是很多国家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填报志愿的时段。不过很多毕业生可能不会感到焦虑和无从选择。居住在法国的万凌虹介绍说:在欧洲,从小学开始往往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选择,老师还会据此推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比如她举了自己的孩子参加的音乐学校对孩子日后发展的考量。

  万凌虹:在法国,他其实从小的话,哪怕是从娃娃开始抓起,比如说我们家儿子吧,他现在是在音乐学校,因为他现在才6岁,学舞蹈、学一些唱歌、学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第一年对他来讲就会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为什么呢?因为今年他们的老师会让他接触大量的乐器,到时候他会给到家长一个建议,你们家孩子比较适合做什么。

  到了初中,法国学生就可以获得企业的实习机会,这个时候很多孩子会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喜欢的行业展开第一次亲密接触。

  万凌虹:初中开始的时候,有企业愿意给学生提供一个星期的实习机会之类的,我们家大儿子初中的时候,刚12岁就已经开始进入到一家企业,因为他对建筑设计比较感兴趣,所以他去到了巴黎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实习了一个星期,这个星期其实对他的触动比较大,因为他看到了这些设计师是怎么样在工作,然后他们还带他实地去给他进行一些讲解,这一次印象非常深刻,他就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只是停靠在书本上面的概念了。

  反观国内,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年轻人对专业和行业的抱怨,实际上投射的是这一代人职场人生中的诸多困扰,更是民众对职场幸福感的呼唤。热闹之余,也要求我们的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就业引导部门,做出一些深层次的调整。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