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同步小康新征程

06.03.2015  11:36
原标题:奋进在同步小康新征程——江西赣州弘扬苏区精神推进振兴发展综述

赣州新貌。王雪梅摄。

昔日破旧不堪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通过危旧土坯房改造,变成了新楼宽敞美观、娱乐设施齐全、大棚产业发展的新农村。潘庆坤摄。

有一种精神,历久而弥新。

苏区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时间的峡谷,在流动中愈加深沉浩瀚。

84年前,在江西赣州瑞金,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开始治国理政的伟大尝试。赣南这片红土地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生命,以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84年后的今天,赣南广大干部群众不忘传统,将苏区精神镌刻心中,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一场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的深刻变革,一次老区感恩奋进、同步小康的伟大征程,伴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正在这片红土地上精彩呈现。

坚定信念,精神火种点燃使命自觉

车辚辚,马萧萧,600多米宽的于都河面,七八十艘小船临时搭起一座浮桥,8.6万余名红军将士在夜色中渡过于都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尘封81年的往事,依然常常出现在99岁于都籍老红军钟明的梦里。

当年钟明渡河的东门渡口,今天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在它对岸,11.2平方公里的贡江新区正在火热建设中。作为长征出发地的于都县,计划用8年时间,迈出新城与旧城融合发展的新长征。

两种“长征”,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不同,却在时空变迁中,传承着心怀理想、不懈奋斗就能达成目标的坚定信念,延续着共产党人为民谋幸福的历史逻辑,彰显出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

这,就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所在。

走进今日赣州,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当年红军集会的房屋被拆了,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不见了。但从这片土地孕育而生的苏区精神,却成为燃烧在赣南儿女心中的精神火种,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临终前,他将20年来带病编撰的600万字找矿文稿、几百张找矿图无偿奉献给国家。卧病在床的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遗书:“这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的最后力量。”他是红军后代、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杨衍忠。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闪耀光芒。

我是红都好少年,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共和国摇篮”瑞金,200多名“红色小导游”每逢节假日轮流到革命旧址充当义务导游员。身上的红军服是他们的骄傲,心中那片红是他们融入血脉的责任。

晚上加班的干部更多了,白天玩游戏的干部不见了;白天戴草帽与农民同劳动的干部更多了,晚上唱歌打麻将的干部不见了。”通过“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为主题的干部“三治”活动,赣州广大干部涤清心灵尘埃,以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注重实效之风,重新诠释苏区精神的要义。

当年红军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如今,那些鲜血染红的理想信念,正成为赣南的一种精神传承、一种使命自觉,挺起了这片土地的脊梁。

一心为民,精神火焰燎原红色土地

已过立春,在瑞金市叶坪黄沙村华屋小组后山“烈士林”,17棵松树在阳光下苍翠挺拔。

这17棵松树,由当年17位华屋籍烈士在长征前夕亲手栽下,被村民称为“信念树”。

古树有根,见证变迁。3年前还是贫穷落后的华屋村,在“三送”干部的帮助下,正在嬗变为集红色、绿色、古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村。

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汉子非常忙碌,一会儿到村民在建的房屋前帮着搭把手,一会儿到田里和村民探讨蔬菜种植技术。他就是华屋村的“编外村民”、瑞金市教育局“三送”干部杨锐。村民都说,华屋有今天,他功劳大。

赣州作为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苏区山歌中唱的“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是当年苏区干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生动写照。着眼于传承苏区精神,从2010年12月起,赣州组织9.3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帮扶,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农村发展。

当杨锐所在单位部署“三送”工作时,这位自小生长在“红井”边的红军后代,当仁不让地成为“三送”干部。

怀着满腔热血,杨锐来到了华屋,村民生活的艰难超乎他的想象——103户村民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无一户家庭有厕所,72户无摩托车,83户无电饭煲,90户无电视机。家家户户都是土灶台、铁制锅、木板床。

信念树”下,杨锐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以苏区精神为动力,带领村民奔向红火的未来,完成红军烈士的夙愿。

从此,杨锐一心扑在黄沙村。为了开好土坯房改造户主会,他顾不上照料病重的母亲。为了改善村里基础设施,他拉来项目资金;为了让村民发家致富,他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规划……

如今,宽阔的水泥路环绕村庄,卫星电视节目进村入户,文体广场热闹祥和。青瓦白墙的栋栋新房和后山17棵“信念树”交相辉映,见证着苏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当年,红军从挖水井、修小桥、帮耕种等惠民实事做起,依靠一心为民的理念和行动,建立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如今,赣州以“三送”为抓手,实现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续写着践行群众路线、一心为民谋福祉的新篇章,让苏区精神的火焰再次燎原。

放眼赣南,旧貌换新颜。在石城县珠坑乡良溪村,336户墙高瓦厚的红砖房,代替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在上犹县平富乡横坑畲族村,清洁纯净的自来水,代替了浑浊得像米汤的地表水;在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明亮的电灯,代替了黯淡的煤油灯;在宁都县小布镇小布村,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代替了曲折泥泞的乡村小路……

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赣南老表唱响了自编的新山歌:“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宝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

争创一流,精神火炬照亮发展实践

在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满载着进口木材的集装箱一字排开,在区内就能完成口岸通关全流程,改变了赣州家具原料以往通过沿海港口中转的局面,每年可为当地家具进口木材降低成本30亿元。

这是全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从项目开工到投入运营用时仅3个月,堪称奇迹。

在赣南大地,这样的“加速度”,每天在上演。954万赣南儿女勇立潮头,用苏区精神抒写着改革振兴的时代画卷。他们深知,后发展、欠发达依然是赣州基本市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付出百倍艰辛。

许多政府机关干部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建筑工地、项目现场,不仅学会了宏观思维与微观操作,学会了策划包装项目,而且学会了从更高层面谋划和推动本地本部门工作,大大促进了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高效落地。

去年,赣州获批成立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昌赣客专正式开工,将结束赣南无高铁的历史;定南公路口岸作业区建成运营,出口脐橙实现集装箱运输全直通;南康撤市设区,加快同城发展……这些艰辛难办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在干部的努力下一件一件有序办成。

尤其是,通过对口支援工作,畅通了国家部委与赣南老区的双向交流,上挂下派干部成为最好的联结纽带,赣州干部的视野更为高远辽阔。

曾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的干部赖晓军说:“零距离感受了国家部委规范的运作模式、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高效的办事效率,大大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

在振兴发展实践中锻造出的赣州各级干部,信念更足,能力更强、作风更好,一心为民深深扎根心底,艰苦奋斗成为精神追求,争创一流在各行各业蔚然成风。

这是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这是振兴发展的力量源泉。从目标路径到发展态势,从本体认知到外在形象,赣南都发生了化茧成蝶的深刻巨变,呈现出恢宏的“赣州气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年居江西省首位,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高擎苏区精神的火炬,适应新常态、构筑新优势、创造新业绩,开拓振兴发展新境界,赣南儿女的脚步永不停歇,奋力让赣州这片红土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