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水土工程”优化生态环境
“以前每到雨季,水土流失严重,农田严重毁坏。现在开展‘一河两岸’治理,我们干活都很带劲。”日前,正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堆砌石磅的婺源县太白镇潘村村民俞光东高兴地告诉记者。据了解,该镇争取项目资金2300万元,计划疏浚河道9.1千米,修建堤防护岸5.6千米。
婺源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把水土保持与服务农业、区域经济、旅游发展等结合起来,实施“水土工程”。即以池、渠、凼配套设施建立为重点,蓄、排、灌相结合,合理利用地表径流,发掘利用水资源,提升农业抗旱抵御灾害能力的“涵养工程”;以合理开发利用荒山造林种草,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举,立足涵养水源,提高森林覆盖的“绿化工程”;以改善农民机械化耕种和农产品运输所需的道路交通环境为主的“通达工程”。
该县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在坡体建立池、渠、凼配套,蓄、排、灌结合的微型水利工程组合体,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的合理配置,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引流和拦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发生。同时,在河道两侧和水库周边,通过清淤、疏浚、生物护岸等措施,建设林草生物缓冲带,就地拦蓄水土,促进降雨入渗,减少入河泥沙,有效发挥拦蓄径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该县还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举,大力发展茶叶、油茶、蔬果及水产养殖等小流域经济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百姓脱贫致富开辟新途径。
据了解,婺源先后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4.7万亩,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绿化8.1万亩。在保护良好水土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发展壮大水产养殖业。目前,该县成立棘胸蛙、大龙虾、娃娃鱼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50多家,发展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3家和34家,辐射带动全县8000多家水产养殖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