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香港劳工短缺 改善行业地位才能“治本”
中新社香港12月15日电 题:学者:有限外劳“治标” 改善行业“治本”——香港劳工短缺系列之五
作者 卢哲 李启玮
高薪无吸引力、业内青黄不接、有工无人做……针对香港多个行业低技术劳工短缺现象,学者指出,在充分释放香港本地劳动力后,有限度地引入外劳是能暂时“治标”的方法,“治本”则在于改善行业地位,吸引潜在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入行。
香港人口老化将令劳动人口参与率下降。特区政府10月公布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指出,香港建造、零售、饮食及护理服务等行业,均面临劳工短缺情况,部分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潜在劳动力与人力错配
“若劳工短缺持续发展,势必对香港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直接打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周永新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劳力错配是引致香港劳工短缺的主因之一。“香港15至24岁的年轻人中,逾一成不在学习、亦无长期稳定的工作。”
港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香港有逾7.7万个职位空缺,同比上升近10%,而失业人口最新数据约为13万,其中超过3万人介乎15至24岁。此外,香港妇女及少数族裔的劳动参与率偏低。统计处今年一份报告推算,去年香港潜在劳动人口达240万人。
面对“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作”的现象,港府人口政策咨询文件亦提出“释放人口潜力”,鼓励家庭妇女投入劳动市场、延迟退休及推动新来港人士、残疾人士及少数族裔人士加入劳动人口。
“香港应首先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系教授赵其琨指出,通过弹性工作时间、缩短工作距离等方式,家庭主妇每天可以工作3至4小时。
至于年轻人缘何不愿从事传统低技术工种,周永新指出,“他们多与父母同住,多数情况下宁可不工作,也不愿意尝试‘地位低’的缺人行业。”
此外,人力错配还表现为“技术错配”。香港建筑模板业职工会主席梁汉科举例指,年轻人倾向于扎堆选择较简单、宣传较多的工种。
“有限度”引进外劳 “充分就业”是前提
“引进外劳是必要的,但需非常小心处理。”周永新指出,参考香港周边经济体引入外劳的机制,外劳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争议。“以建造业为例,引入外劳可能压低工资,也可能造成雇主因为短期能完成基建项目而忽略对建造业的长远投资,如不及时更新机器、改善工地环境等。”
港府数据显示,在2012年年底,香港只有2415名输入工人,占总劳动人口的0.1%,大部分为安老院舍护理人员及农务工人。同期,新加坡从外地输入的低技术工人占总劳动人口的28%,澳门占26%。
是否所有缺人手的行业都需输入外劳呢?“显然不是。”香港餐饮商会“稻苗学会”主席黄杰龙认为,若建造业、安老护理的人手问题因引进外劳而缓解,餐饮业也能间接受惠。
谈及建造业围绕引入外劳的争议,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联侨坦言,“有些高压、危险的工作,根本招不到本地人;有些需使用大型隧道机器的工作,香港没有培训机制,本地人也无法完成,这些行业需要外劳。”
周永新认为,香港基建可能是一个集中发展的过程、本地培训的建造工人在两年后有一个“成熟期”,因此在引入外劳前,应考虑好外劳的工作期限,并解决其食宿、生活问题,“给外劳和社会共同的保障。”
“提升地位、投资人力”是根本
“外劳只能暂时‘救急’,”周永新说,“只有改变社会对这些工种的看法,才能从根本解决行业缺人的问题。”
以日本为例,周永新指,“30年前日本的安老服务业根本无人入行,现在提高了工作技术水平和待遇,社会观念改变,入行情况有很大改善。”他指,适当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种的技术含量、增加工资,有可能改变年轻人及社会的偏见。
“香港的物业管理也体现了这一改变,”赵其琨说,“年轻人愿意选择做保安而非地盘工人,除了工作舒适度高以外,近年物业管理的行业形象提升也是重要原因。”赵其琨分析,物业管理对人员的专业要求逐渐提升,具备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使社会对物业管理认同感增加,年轻人入行亦增多。
周永新表示,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应把精力投放新移民和年轻人。“人口净迁移是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些新移民有技术和能力,政府可以适当培训,让他们更符合香港的需要。”而新移民对香港的认同感更高,能在建设香港中贡献更大力量。(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