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家长应当放开手脚
13日上午,吴海燕在东园小学树园校区观察到——90%进校门的家长都是一手搀着娃,一手撑着伞,身上挂着沉重的书包。到了教学楼后,几个孩子坐在凳子上跷着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妈妈,甚至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或蹲或跪,替娃换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进教室。这让她很难受,于是在沉思过后,她给全校600多位家长陆续发了3条短信,“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她在短信中说,“从明天开始,树园校区下雨天将不允许家长进校园接送孩子。”3条短信发出后,吴海燕只收到了两位一年级家长的回复。(3月14日《钱江晚报》)
吴海燕的短信只得到了两位家长响应,完全都在意料之中。从常理来看,家长们平时接送可谓是无微不至,何况是雨天?从人情来看,家长在雨天给孩子打伞照顾得细致一些,体现的是家长的关爱。无论是从事理,还是从人情来看,家长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包办孩子的事情。然而,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包办其实是一种溺爱,其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或许有人说,不就是替孩子换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进教室吗?不就是给孩子洗个澡,换个衣服吗?谁家的父母不是如此,何必扣这么大的帽子?其实不然,养孩子犹如种树,“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尊重其人格,才能使其获得充分发展,否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包办与溺爱往往导致相反的结果。
就一个人而言,家长包办的结果往往导致孩子自我意识的丧失。比如家长替孩子作出决断尤其如此,而不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判断。比如要求孩子吃饭必须安静,想说话也不允许;再比如替孩子谋划未来,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决定未来等等。长期的结果就是,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家长的附属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家长按照自己的规划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的“影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关键阶段,尊重他们的意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我探索,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而包办和溺爱却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家长们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图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他们的人格。
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理解吴海燕的决定没什么人响应的原因。当家长们把替孩子做事当成天经地义,把包办当作自己的天然使命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一步步丧失,包办溺爱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失掉前行的动力。
古人说,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一个被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前途当然是令人忧心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风雨,需要空间,正如“鹰击长空”需要有一望无际的蓝天,“驼走大漠”需要有广阔无垠的荒原。家长应当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成长!
文/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