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辉:治理有偿补课需让“两头热”降温

06.07.2015  12:05

  近日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重点查办课堂内容课外补。(7月5日《新文化报》)

  有偿补课一头连着教师,一头连着学生及家长,正是由于前者的功利性“欲望热”和后者的寄托性“需求热”融为一体,才使得有偿补课生意火爆。如今,教育部的一纸禁令,无疑为“两头热”浇了一盆冷水,而要想彻底消除有偿补课,还需要让“两头热”继续降温。

  有偿补课由来已久、饱受诟病。在中、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氛围中,全社会都希望教师能将知识向学生倾囊而授。然而,在商潮涌动、物欲横流的世态表象鼓动下,有的教师利用社会给予的教书育人的权利,把自己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金钱联系在一起,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把有偿补课做为自己的生财之道。一些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已不足为奇,有的课堂“留一手”、课外“开小灶”,不仅徒增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更是给教师这一职业抹黑。

  有偿补课重点不在补课,而在有偿。个别教师给学生辅导课程提高成绩恐怕只是次要原因,主要还是能从有偿补课中获得不菲的额外收入。据报道:有些老师暑假补课日赚两三千,一个假期下来的收入可能比一年的工资还要高。有了利益驱动便催生了补课的有偿化,有了金钱关系就变成了畸形的市场行为,因此必须通过禁令和配套监督惩处措施,切断教师的违规“生财之道”,把以金钱为导向的教育重新拉回教书育人本质上,防止不当的补课费让教育沾染铜臭。

  当然,除了教师一方的利益驱动外,有偿补课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买方市场”,也就是学生家长。正是在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心态的怂恿下,正是出于以补课提高成绩的寄托,才使得有偿补课变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其实,有关部门一再禁止学校和教师开办课后班、补习班,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很多时候最大的阻力偏偏来自家长,一部分家长有强烈的为孩子“赶超”进度的需求,甘愿为教师充当逃避查处的“挡箭牌”,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有偿补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此,我们的家长要明白一点: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个别老师热衷于“课堂内容课外补”,其实就是处心积虑的掏学生腰包,所补的内容,都该是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家长拿出大量的金钱,其实买到的只是孩子正常上课就应该享受到的教学。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应该成为反对有偿补课的一方,而失去了家长们的支持和“捧场”,教师的有偿补课生意必将惨淡。由此可见,家长对有偿补课的理性认识和观念的转变,甚至比禁令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家长“两头热”,是有偿补课的“七寸”所在。家长要分,老师要钱,两者有互为认可的交换价值,很容易结成共同体,因此治理有偿补课,关键在于让家长从课堂上要分、让教师从正道上要钱,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禁令之下,对教师严加监管,对家长理性引导,如此才能让“两头热”得以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