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靠租书拓展生存空间

17.03.2014  12:08

        租金压力、网店攻城略地打响价格战,近两三年,在各大城市里,曾经让读者流连过的一些模式、风格独特的好书店也逐渐没落。

        那些消失的曾经的书店风景:北京龙之媒、上海季风、广州缺书店……如今总会有些爱逛书店的人前来凭吊,或在微博慨叹,让人不尽唏嘘。

        “如今爱逛书店的人未必在书店买书。基本都是在书店里看上哪本,记下书名,马上拿起手机下单在当当和京东等网上书城买下来。”一位实体书店主曾描述。

        今年2月下旬,季风书园华师大店悄然关门。这家著名的人文书店、上海的文化地标,从1997年开始用了11年的时间从1家门店发展到最鼎盛时期的8家门店,然而,仅仅3年多时间,季风又回到原点。

        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却铤而走险。在书店难以为继的今天,还有人在创业的阶段选择开实体书店,并寻找新的模式,在想方设法开启书店存活的新方式,她就是上海乐天书店店主赵艳苹。她开创了上海目前唯一一家租书店,如今成为城中热话。

        开上海第一家租书店 实行会员制年卡租书

        在上海大悦城的新恒星影城内的乐天书店分店,书店的主人赵艳苹拿给记者拿过一本2013年出版的书《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不无伤感地说:“这本书好像一本真实记录实体书店生存现状的活化石。开心的是,我们乐开书店有被该书收录在册,同时我也难过地发现,不到一年时间再翻阅,很多熟悉的”小伙伴“已经关店了。

        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开书店是赵艳苹小时候的梦想,但她没想到真的能够实现。2011年,她因身体原因,从工作强度极高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百无聊赖,她想做点什么。可是长期以来单调且高频的工作,让她已经忘了自己还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甚至不知道除了写代码,自己还能做什么。

        在爱人的鼓励下,赵艳苹回想起自己从北京迁居上海时,最头疼的就是搬运书。有很多书是看完一遍就不会再看第二遍,但又舍不得扔。上海的家庭面积多数不大,把书堆放在家里占地,这些书要是能看完还给书店就好了,于是便兴起了开租书店的念头。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动用了自己计算机专业的功底,从设计海报,到设计店面,甚至连记录图书租售情况的电脑系统都是自己设计的。把这些都刨去,只算租店面和装修外加一些户外广告的成本,投入不到30万积蓄后,2011年10月,上海的第一家租书店在娄山关路地铁站附近的商厦地下开张了。

        赵艳苹回想,几年前去申请营业执照时,才知道自己想开的租书店上海还没有这种模式出现。

        租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赵艳苹描述,它像健身房一样,采取了会员制——从148元的季度卡到498元的年卡,分别可以一次租1到3本书,外加1本杂志。其次,它的书都是根据书友们的口碑,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每周都会更新。此外,他们还邀请会员们通过微博豆瓣或短信,提交自己想看的书单,然后根据大家的意愿再去选购。

        为了保持卫生,他们也像图书馆一样,有专门的书籍消毒柜,一旦有书发黄变旧,就在店内折价卖掉。所以无论是从内容和品相,乐开书店的书都很新,再加上小资情调的环境布置,让它看上去和其他出售新书的书店没什么两样。

        “其实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儿时都有花几分钱或者几毛钱租书的经历。只不过那些书要么是小人书或漫画,要么是言情或武侠小说。它们多是古龙金庸或琼瑶,鲜有更新。我们租的书更贴近现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会花精力做网络研究,看豆瓣和微博上的好书推荐,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购进他们真正想看的读物”。赵艳苹说。

        书店进驻影城 根据影讯即时推书

        台湾的诚品书店,大陆地区的实体书店拥趸几乎尽人皆知。近日,诚品集团在台北宣布,其进军大陆市场的首站苏州、上海店预计于2015年第二季起开始试营运。诚品集团董事长吴清友称,诚品在苏州、上海两地开店将坚持“连锁但不复制”的原则,而苏州店也将不仅限于书店、咖啡馆和商场,还将承担“城市文化综合体”等定位。

        “台湾诚品的成功,给了我这个开着小小实体租书店的人敢于想的勇气。只要找准与市场结合的读者的兴奋点。”赵艳苹说,在大悦城的这家乐开书店分店将开在新恒星电影城,这在上海书店业就属于“创新”。

        去年10月1日起,书店正式开始试营业。这十多天里,赵艳苹遭遇颇多惊喜。“平均每天都有1人来办卡,而且他们都是办年卡的,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人办季卡。”依据乐开在长宁区第一家店经营中得来的经验,这样的人气很是难得。

        赵艳苹说,乐开书店虽然也卖书,但主要的经营模式是租书,办一张每次限租3本书的年卡需要花费四百多元。到这个分店来租书看书的有长宁那边的老客户,有8月在上海书展中就开始关注乐开的爱书者,当然,还有不少来看电影的人。

        让赵艳苹感到惋惜的是,新店开张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刚好下线。随后上映的《乔布斯》评论不佳。尽管如此,当时新店的书架上还有《乔布斯传》,有中文版,甚至昂贵的英文版。

        “《了不起的盖茨比》放映时,我们长宁店补了很多书,光用于出租的就有7本之多,到现在还都是出租状态,近50人借阅。《致青春》放的时候,近100人借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意识地,赵艳苹关注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并越来越重视。她查看书店的图书租阅排行榜,发现近期租借次数排在前十的书中,竟然共有4本与电影有关。如前阵子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小时代2.0》以及已在国外上映的宫崎骏最新动画电影原著《起风了》、9月份已确定备案开拍电影的《三体》。“看到以上数据,发现电影带来的原著小说的阅读量还是蛮大的,更加有信心把新店经营好”,赵艳苹说。

        关于中国人均读书量低的信息一再被媒体引用着,社会整体阅读氛围正在变淡,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电影票房近两年一直在高速增长,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越来越多,这背后的支撑就是银幕数和观影人数的绝对增长。赵艳苹认为,此消彼长间一定存在相互融合的可能。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发自上海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