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挖掘经济潜力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此对记者表示,全面调动全体劳动者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对外开放和合作,通过“承力借势”提高配置资源和要素的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区域政策是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近日表示,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
同时,中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
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中国明年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国家基于地方实际,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台的区域规划等政策措施,可以优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实现合理分工,一体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产业雷同和由此形成的恶性竞争。
他表示,今后要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在中国搞“一刀切”政策最容易制定,但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政策。要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差距和实际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真正实现一区一策。
他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要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范恒山说,今后,要把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促进条件较好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把地区发展中的“短板”补齐。
他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下一步要把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制定和实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为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作出贡献。
范恒山说,中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07年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从2008年起,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全面超过东部地区,今年仍然保持了这一势头。地区间发展差距正在缩小。(记者 江国成)